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学子返乡寻访红色足迹

发布时间:2025-08-30 16: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薛皓元   阅读 5.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场以“筑牢红色根基,铭记历史记忆”为主题的返乡实践活动中,来自全国多地的青年学子走进家乡红色场馆。从内蒙古集宁战役纪念馆的烽火家书到山东沂蒙的红嫂故事,从湖北襄阳的烈士塔到江苏南京的民间抗战史料,同学们在文物与故事中触摸历史温度,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传承。以下是其中最触动人心的细节与感悟——

青松(内蒙古·集宁战役纪念馆):踏入集宁战役纪念馆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凝固。肃穆的展厅里,一件件褪色的军装、一封封泛黄的家书、一幅幅珍贵的战场照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站在这些历史见证物前,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战役的惨烈,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叩击。

▲图为青松同学在集宁战役纪念馆的照片

陈赫(山东·五莲烈士陵园):我慢慢看过去,好多墓碑上的名字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有的旁边还刻着籍贯,原来不少烈士就是附近村镇的,说不定小时候也在五莲的山上放过牛、在河边洗过衣服。还有几块碑特别让人心酸,上面没名字,只刻着“无名烈士之墓”,连照片都没有,不知道他们是谁家的孩子,有没有人还在等着他们回家。

▲图为陈赫同学在五莲县烈士陵园的照片

薛皓元(山东·红嫂纪念馆):沂蒙红嫂王换于的事迹彻底颠覆了我对“英雄”的认知:年近六旬的她,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夜,用自己的身体为伤员暖炕;创办战时托儿所期间,自家4个孩子因营养不良夭折,却救下了80多名革命后代。“以前觉得英雄必须‘惊天动地’,但王奶奶用一生告诉我——平凡人的坚守,才是最硬核的伟大。”

▲图为薛皓元同学在红嫂纪念馆拍摄的“明德英”雕塑

其他同学也在行走中收获深刻触动:湖北襄阳的官源媛在28米高的烈士塔下,望着19岁战士的钢笔与22岁护士的血衣,感叹“他们用青春换来了我们的青春”;江苏南京的汪振业在民间抗战纪念馆,通过收藏家捐赠的军用水壶和抗战日记,读懂了“历史不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普通人的抗争”;吉林辽源的梁博岩则在矿工纪念馆的“万人坑”史料前立誓:“铭记苦难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永不重蹈覆辙”。还有延安的贺佳楠在宝塔山,合肥的韦欣怡在渡江战役纪念馆,呼和浩特的肖慧伦在绥蒙抗日救亡会旧址一同铭记历史。

这场实践让同学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以前觉得‘红色传承’很远,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我们凝视文物的眼神里,写在感悟的字里行间,更在我们未来要走的每一步路上。

撰文 | 薛皓元

图片 | 青松 陈赫 薛皓元

审核 | 薛皓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皓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