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的前杨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许多人慕名到此,就是奔着听故事而来的,“故事”成了前杨村的一个招牌。可是,看着听完故事抬脚就走的人群,前杨村的村民郁闷了。他们想把这些听故事的人留住,留住这些人不但聚了人气,提了名气,还会带来福气,招来财气。所以,怎样让人们听完故事还不想走,成了一个值得钻研的课题。今年8月初,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一个实践团队就奔着这个课题来了。
刚踏上前杨村这块土地,课题实践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芳草萋妻,飞花点翠;莺啼燕啭,清脆悦耳;枝罩叶蒙,绿树成荫,好一派青翠葱茏、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果不让这见之即爱之的景色留住人,岂不辜负了它的精美无比。从这一刻,他们不约而同地有了怎样能让来这的人“流连忘返”的想法。
引人入胜的景色吸引着课题实践团队成员的心往听故事的主场地走去。600多年前,为明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曾在前杨村扎寨练兵。点将台、饮马湖、国丈井至今还传颂着沙场点兵,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敬慕英雄的情怀被点燃,追古怀昔的情感油然而生。而有着“宋元机理,明清风貌”的鲁西北典型夯土民居建筑群,让这些故事更加地贴近真实。再看前杨村,这个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村庄显得更加耀眼生辉。如果不让这听之即爱之的历史感留住人,岂不辜负了它这份独一无二的精彩。这一刻更加深了课题实践团队成员想让人们在回味历史中“流连忘返”的想法。
如果你以为前杨村的神韵就到此为止,那可就错了。随着一声春雷响彻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前杨村的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每一分、每一秒都逐“绿”前行,用发展“含绿量”来增加“含金量”,让前杨村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经济与生态双提升。这个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等荣誉称号,一个“大美”的前杨村铺卷开来,这份力量增添了课题实践团队成员想让前杨村更加深入人心,更加让人“流连忘返”的想法。
乘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生态旅游给前杨村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旅游采摘大棚、研学基地、成立德州前杨记忆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项目,不但丰富了前杨村生态旅游的外延,更加深了内涵。前杨村不断探索着生态文旅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而这正好与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课题实践团队探寻生态文旅发展的新方向和前沿思路,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课题研究不谋而合。他们想为传颂着经典故事的前杨村做点事的想法更加强烈,想把美丽静谧的前杨村装扮的更加迷人,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前杨村的生态文旅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让来这听故事的人们留下来,爱上这,再吸引更多的人“流连忘返”。
课题实践团队在对前杨村的实地调研中有了一个不小的发现,“生态互动不足”是当下前杨村生态文旅难以留住游客的一大因素。在听取当地负责人针对性介绍周边的生态情况后,一个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文旅活动生态化、康养化、福祉化的大胆想法涌入脑海,它对前杨村的生态文旅一定会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攒着劲想为前杨村干点事的课题实践团队集思广义,达成共识。利用前杨村优质的生态资源,他们决定开发设计一款悬挂式喂鸟器装置,让来到这里的人们尽情享受一次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的旅行,让听故事的人们在身心愉悦中“流连忘返”。
想好了就去干,课题实践团队马不停蹄行动起来。精心设计好图纸后,他们找到一家当地生产企业合作,就地取材,实地制作,很快一个个精致又美观的悬挂式喂鸟器装置制作出来并投入使用。现在,前杨村的绿荫树下,总能看到专注地投喂鸟儿,看着鸟儿在喂鸟器上一口口啄食,而露出惬意笑容的人们。他们中既有听完故事不想走的人,也有专门来喂鸟的人,那种快乐与幸福交织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吟唱着一首最美好的生态文旅赞歌。
小巧的悬挂式喂鸟器装置里承载着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课题实践团队心中满满的大生态情怀、底气和能量,怀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为地方经济添砖加瓦的梦想,他们又出发了。
撰文 | 谢方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渝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