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AI 多媒介设计” 活化〈民法典〉普法教育新生态》项目,由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发起,于2025 年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指导教师为美术与设计学院张菁秋讲师。团队 5 名成员兼具设计创意与法律素养的大学生组成:林心如、梁文娟、叶晓可、许悦、陈惠欣,同时项目已获广东省 2025 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银奖。
二、项目意义:破解普法 “三低” 难题。《民法典》是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但传统普法常陷 “接受度低、转化率低、持续性低” 困境 —— 文本单向灌输缺互动、内容碎片化难覆盖全年龄、年轻群体参与意愿弱。
团队创新探索 “AI + 多媒介” 路径:将抽象法条转化为 “情景化 + 可视化” 产品,适配短视频习惯;以 “全生命周期” 为框架,覆盖胎儿赠与权到老年遗嘱 6 大生活场景,推动普法从 “知识灌输” 向 “素养内化” 转型。
▲图为全生命周期案例库思维导图
三、核心成果:“活态” 普法产品
1. 互动小游戏:生活法条小百科
结合普法 IP “法小睿” 设计 “决策式” 游戏,比如 “租房避坑” 场景中,用户选择 “赶紧答应” 或 “拒绝先交钱”,会触发不同法律后果视频,同步呈现《民法典》“格式条款无效”“欺诈行为可撤销” 等法条,边玩边学。
▲图为互动小游戏部分截图
2. 虚拟 IP “法小睿”:让法律变亲切
AI 辅助设计 Q 版小法官形象,穿简约法袍、表情灵动,兼顾专业性与萌趣。个性 “公正又亲和”,应用于游戏、海报及文创,打破大众对司法人员的刻板印象。
▲图为IP形象展板设计图1
3. 老祖宗 “怼人” 短视频:用趣味讲法条
以 “古今对话” 演绎热点案例:老祖宗 “穿越” 评说高空抛物、直播间假货、老人买虚假保健品,将《民法典》知识点融入趣味剧情,适配短视频传播节奏。
▲图为“老祖宗怼人视频”截图
4. 海报与展板设计:让普法 “一眼入心”
以青年传播语境为导向,采用更具网络感与情绪化的视觉语言。通过AI生成与平面延展结合的方式,制作了一系列以“学法懂法”“生活有法宝”等主题口号的视觉作品。
▲图为IP形象海报设计
5.普法文创设计:让法律 “随身可带”
围绕 Q 版普法 IP “法小睿”,团队打造全场景文创矩阵,让法律知识 “藏” 进生活细节。
▲图为IP形象文创设计
一、项目亮点:构建普法生态闭环
最终形成 “1 套 AI 普法短视频 + 1 组‘法小睿’IP+1 款互动游戏 + 若干普法文创” 成果矩阵,核心亮点有三:
• 形式创新:“决策 - 反馈” 互动设计,提升法律知识留存率;
• 分众精准:针对 Z 世代做小游戏,为全年龄适配场景,实现 “年龄分层普法”;
• 可持续性:“公益普法 + 商业文创” 双轨模式,兼顾普惠性与长期运营。
二、团队心声
林心如(负责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两周一次的研讨会是破局关键 —— 曾因法学与设计专业视角差异陷入分歧,正是研讨中 “以用户为核心” 的共识,让我们跳出局限。比如简化遗嘱互动游戏界面、适配不同年龄层媒介偏好,都是从用户视角优化的结果。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们做出产品,更让我读懂 “设计服务社会”:用设计架起法律与大众的桥梁,才是创新的真正价值。
许悦:作为团队中的法学专业成员,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让严谨的法条“说人话”。在创作普法脚本时,我始终在专业准确与通俗易懂之间寻找平衡——既确保每个法律概念无误,又借助生动的案例和形式让观众理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优秀普法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跨学科协作,将硬核法理转化为温暖的生活语言,真正让法治精神融入人心。
叶晓可:在这个项目中,我深刻体会到用户体验优化的重要性。例如,在最初的科普民法典知识游戏中,我们设计了许多复杂的交互以及精美的画面,但在测试时发现青少年玩家很快就失去耐心,我们这才醒悟,游戏中的复杂交互和精美画面只是“自认为的好看”。而后我们简化了操作流程,增加了互动性强的选项机制和趣味成就机制,玩家的留存率显著提升。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优秀的设计不仅在于视觉的美感,更在于能否真正理解并满足用户的需求,让他们愿意参与、乐于探索。
撰文 | 林心如
图片 | 林心如、许悦
一审 | 林心如
二审 | 许悦
三审 | 张菁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心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