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13月32日讯(通讯员 扎西曲吉 孙霖鑫)2025年暑期,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西藏民族大学“我们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实践团、青藏铁路推普执墨振兴团,组织50余名师生,组建四支分队,沿青藏铁路沿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六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累计提供志愿服务500余小时,深入48个实践点,发放推普宣传册及海报2000余份,创作并赠送汉藏双语书法作品100余幅,此行实践活动惠及20个村庄、198个家庭、1480余名群众。整场实践以“有形”之举筑牢根基,以“有感”之温凝聚人心,以“有效”之为助力发展,在高原大地上书写了青春与振兴交融的崭新篇章。
广度覆盖:以“有形”足迹,让普通话在流动中生根
推普的第一步,是用脚步丈量需求,让语言的种子在广阔的田野中落地生根。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成了实践团“流动推普”的第一站。列车车厢与候车大厅里,志愿者们手持汉藏双语宣传页,把每一次耐心指导都化作跨越方言的桥梁。藏族大叔从发音的生涩到准确念出词句,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藏族大学生接过宣传页,郑重地说到:“我一定要带回家,让家人认真学习。”这些温馨动人的瞬间,如同团队在48个实践点留下的深深足迹,汇聚成一条随列车疾驰而不断延伸的语言之河。
▲在拉林铁路及林拉铁路段上实践团队开展“推普”活动
在这里,推普不再是静态的宣讲,而是跟着车轮转动的“移动课堂”,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架起了无分彼此的沟通之桥。
▲在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恩惠社区调研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发放宣传册
社区是语言交融的“生活场”。在恩惠苑,实践团结合前期调研的“邻里沟通不畅”“防骗知识薄弱”两大痛点,将普通话培训与防骗情景剧、汉藏双语歌唱比赛相结合,让学习成为邻里互动的纽带。“以前张大妈说的方言我半懂不懂,现在一起学‘防骗三句话’,不仅学会了新词,吵架都少了!”次仁大妈的话里,藏着社区关系的微妙变化。而“社区诈骗案较去年同期减少32%,邻里纠纷调解时长缩短40%”的统计,为此次实践提供了坚实印证:当普通话成为邻里间的“通用钥匙”,和谐便架起了最朴素的桥梁。
深度根植:以“有感”温度,让普通话在传承中结果
推普的根基,藏在校园的琅琅书声里,融在家庭的暖暖亲情中。
▲图为在林芝市第二小学门口发放“推普”宣传册
这些“有感”的瞬间,正是认同生根的开始。实践团针对不同学段设计分层教学:林芝市第二小学门口,邵卉芳老师分发着图文并茂的“拼音游戏卡”,孩子们通过“认字母赢小奖品”的游戏,亲身感受到了推普的温暖。在林芝市第一中学的思政课上,扎西曲吉队长带领同学们用普通话分享西藏红色故事,再共唱《北京的金山上》,普通话唱出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鸣。
▲图为在林芝一中高一(5)班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
家庭是推普最温暖的“细胞”。东嘎社区的扎桑老人家里,志愿者索郎卓嘎正耐心地教授老人微信语音和视频通话的常用语。当老人第一次流利地用普通话说出“儿子,妈想你了”,屏幕那端的子女眼眶湿润了,这简单的问候,跨越了千里的距离,让亲情不再受语言障碍。198个参与“亲子阅读计划”的家庭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父母跟着孩子学拼音,孩子缠着父母讲“普通话版”的藏地传说,家庭成了语言传承最生动的课堂,而紧握的双手、眼中的笑意,正是“有感”最鲜活的注脚。
▲图为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双语课堂示范乡村鲁固社区的“双语学习小课堂”内开展“推普”活动
力度助效:以“有效”实践,让普通话在发展中赋能
推普的实践意义,在于让语言成为发展的“引擎”。当普通话与生产、经营、治理相遇,便催生出看得见的实用价值。
▲图为在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合影留念
青稞田埂上的“田间课堂”里,藏汉双语的农业技术音频正被反复播放。“以前技术员讲的‘分蘖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听不懂,好种子不敢用。”村民卓玛举着手机笑,“现在跟着音频学,按方法种下去,亩产预计能增50公斤!”这一成果并非偶然——对比本地传统种植亩产,参与推普的农户亩产提升约15%,远超未参与培训农户的5%平均增幅;在20个村庄的田间地头,这样的“语言农资”让农业技术转化率从60%提升至100%(对比未推普村庄),直接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近万元。
▲图为在日喀则市岗巴县昌龙乡昌龙村进行宣讲惠民政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
非遗工坊里,语言的力量同样强大。强巴林氆氇编织合作社负责人多吉算了笔账:实践团结合电商需求设计的双语产品说明书,加上“普通话直播话术”培训,让“氆氇的故事”被更多内地顾客听懂,订单量较同期上涨40%,即便排除了旺季的影响,推普工坊的订单量仍然比未推普工坊高出25个百分点。智孔朗瑕传统服饰合作社的15名绣娘,用普通话在直播间介绍藏绣的吉祥寓意,80%订单来自此前因语言障碍无法对接的内地客户,销售额短期提升60%。这些非遗传承人的新订单,印证了普通话作为“市场语言”的实用功能。
▲图为在拉萨民委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交流座谈会
深入机关与企业,推普更成了效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在某乡镇政务大厅,推普培训后工作人员改用普通话讲解政策,群众办事平均耗时从45分钟缩短至20分钟,满意度提升至98%;在当地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通话成为车间沟通“通用语”后,生产流程衔接效率跃升30%,市场订单响应更为迅速。每一句标准的普通话,犹如效能提升的“加速器”,默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图为在拉萨市城关区娘热街道吉苏村志愿者开展“推普”活动并发放宣传册、小礼品等
▲图为在堆龙德庆区东嘎街道祥和苑社区实践团队与同学们齐声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以语为媒,共赴未来。青藏铁路推普执墨振兴团的实践活动,是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48个实践点、四支专业分队的分工,印下的是“有形”的坚实足迹;各族群众手相握、心相连的温情故事,留下的是“有感”的温暖印记;而“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推广普通话、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我们见证了“亩产增15%”、“诈骗案降32%”、“订单涨40%”等具体成果的实现,共同书写了“有效”的扎实成果。三者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一份以实干赢得的圆满答卷。
这场跨越青藏铁路的推普之旅,证明了普通话从来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发展密码,是青春力量融入时代洪流的奋斗坐标。当50余名师生的专业实践与1480余名群众的真实需求相遇,当语言的种子在高原生根结果,那条由共同语言铺就的道路,终将通向更繁荣、更团结、更温暖的未来。
撰文 | 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西藏民族大学青藏铁路推普执墨振兴实践团
图片 | 西藏民族大学青藏铁路推普执墨振兴实践团
审核 | 周亚娟 付奋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扎西曲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