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木棉传语香巴拉,推普赋能渔洼仲村——攀枝花学院“木棉传语推普小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31 08: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彦奇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助力偏远藏区学子厚植爱国情怀,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落地生根,2025年8月20日下午,在攀枝花学院驻乡城县香巴拉镇渔洼仲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绍银老师的带领下, “木棉传语推普小队”深入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香巴拉镇渔洼仲村,以“学用结合、寓教于乐”为理念,创新“体教结合、艺教融合”模式,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活动,通过多元形式带领当地村民与孩子们领略普通话的魅力。(通讯员 谈金凤 刘歆茹 唐凤 杨馨玥 肖亚轩)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与小朋友们合影。徐欢 供图

室外热身:以太极启普通话感知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成员开展太极教学活动。徐欢 供图

活动首环节聚焦“体教结合”,推普小队在村委会空地示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以抑扬顿挫的普通话口令引导孩子模仿:“第一式起式:两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从“手忙脚乱”到掌握“虚步”“云手”要领,孩子在舒展身体的同时,初步感受普通话的韵律美。一位藏族小朋友学得格外认真,他笑着用普通话分享:“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太极,今天自己跟着老师练,感觉很放松”。

文化联欢:以歌舞促汉藏交融

热身结束后,活动转入“艺教融合”的文化互动环节。小队成员与孩子们围成一个圆,一场充满热情的民族文化交流就此拉开序幕。一位藏族女孩率先走到圆圈中央,为大家展示了藏族舞蹈“格桑花”。她的舞步轻盈灵动,时而如花朵绽放,时而似蝴蝶翩跹,将格桑花的坚韧与美好演绎得淋漓尽致。队员们被这富有感染力的舞姿打动,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起来,在笨拙又认真的学习中,切身感受着藏族舞蹈的独特韵味。

图为藏族女孩展示“格桑花”舞蹈。王律皓 供图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成员跟学舞蹈。徐欢 供图

藏族女孩与小队成员走到圆圈中央,分别献上了歌曲《秋去冬来》《白羊》。动人的旋律缓缓流淌,清澈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在场的孩子们静静聆听,不时跟着节奏轻轻摇晃身体。当歌曲进入高潮时,令人动容的一幕出现了:几位小朋友手捧洁白的哈达,小心翼翼地走到队员面前,将哈达庄重地献上。这一充满敬意的举动,不仅是对歌声的赞美,更体现了汉藏朋友之间友好、和善的深厚情谊。

图为小女孩演唱歌曲《秋去冬来》。王律皓 供图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成员演唱歌曲《白羊》。王律皓 供图

室内教学:以手工+唱歌深化普通话应用

室外活动转入室内,聚焦“学用结合”的普通话实操训练,分两大环节推进。创意手工贴画传普声:小队用印有“普通话,润心田,民族团结共向前”标语及天安门、天坛、雪山等图案的贴纸,组织孩子装饰文件袋。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贴纸装点在文件袋上,赋予其独特意义。在分享环节,大家踊跃发言,用略显生涩却充满热情的普通话,讲述着对文件袋的规划:“我要用来装学习资料”“贴上雪山贴纸送给好朋友”……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分享作品。徐欢 供图

图为小朋友上台分享作品创意。王律皓 供图

教唱歌曲童声练发音:以《孤勇者》教唱为载体,针对“巷”“状”后鼻、翘舌音等难点,结合村中小巷场景拆解发音、放慢示范。起初跟读时有些羞涩的孩子们,随着对旋律的熟悉逐渐放开声音。在队员逐句引导下,孩子们挥舞着小手,用越来越清晰的普通话唱响歌曲。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队员教唱歌曲《孤勇者》。徐欢 供图

图为“木棉传语推普小队”与小朋友们合影。王律皓 供图 

此次推普活动以“语言为桥、文化为魂”,通过“太极+歌舞+手工+唱歌”的多元形式,将传统文化体验与普通话教学深度融合,既让藏区村民与孩子感受普通话魅力,也强化了汉藏民族情感联结。未来,“木棉传语推普小队”将持续深化“体教结合、艺教融合”模式,以更丰富形式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落地生根,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彦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49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