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学先进种植模式推广团:以“技术+文化”双轮驱动 青春赋能边疆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31 00: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彤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吴彤) 近日一支由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组成的先进种植模式推广团,扎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三十六团米兰镇,以“技术振兴+文化润疆”为核心,构建“技术壁垒——产业造血——文化铸魂”三维实践体系,在戈壁滩上书写“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生动篇章。

技术创新破瓶颈,戈壁变身“丰收田”

2025年7月4日,团队成员同西部计划项目专员杨丽娜走访米兰镇进行调研,调研显示米兰镇地处戈壁腹地,土地贫瘠、种植周期短一直是制约农业的关键因素。团队聚焦这一痛点,带着三项核心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在大棚瓜菜瓜菜种植区域,团队创新研发“Z字形密植+瓜菜接力”模式,搭配水培一体化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0%,土地利用率提升40%。团队成员开展技术宣讲、实操培训共8场,带动6户农户改造大棚,彻底改变当地大棚冬季“荒芜闲置”现状,实现“荒芜期变丰收期”的关键突破。

为解决黄沙地种植难题,团队成员先后赴和田、阿克苏等10余个地区开展调研,采集土壤样本优化栽培方案,并在阿克苏建成300亩黄沙无土栽培番茄示范区。技术落地后在米兰镇进行推广,实现番茄亩产从6-9吨跃升至12-15吨,单户农户年收入从5-8万元提升至10-15万元。截至目前,该技术带动米兰镇7户农户,落地建设大棚9座,实现“沙漠变良田”的重大突破,为全疆戈壁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图为开展三项种植模式宣讲会时的场景

产销闭环强产业,林下经济增动能

米兰镇农业收入来源主要为灰枣、核桃、桃子等,单一树木种植造成林下空间浪费,为此团队以林下艾草种植为切入点,团队通过品种筛选,最终成功选育出,较普通艾草增产21.04%的“五叶大白艾”优质品种,该品种有效成分较其他品种高出5%。林下种植艾草每亩收入达2466元。

在推广途中种植蟠桃多年的大伯兴奋地说:“这几年蟠桃行情不太好,还总闹病虫害,要是能在桃树林下种艾草,多一份收入,还能护着桃树,那可太好了!”同时,团队创新构建“企业+农户”合作机制,签订种子供应与产品回收合同20余份,保证农户“种有所依、销有所靠”;开展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操作等专题培训7场,覆盖农户120余人次,形成“技术培训+订单保障”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图为与当地农户进行交流推广林下种植艾草和团队成员指导修剪枣树

文化赋能传精神,兵团故事聚人心

为厚植兵团精神、助力文化润疆,团队以“米兰照相馆”为核心载体,打造“内容+传播”双矩阵,用青年视角讲好兵团故事,传递发展新貌。

团队深入连队采访老兵团人、种植户、基层工作者,拍摄基层人物访谈,历史文化讲解视频8条,并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累计播放量超10万次,通过文化宣传,不仅提升了米兰镇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衣文化凝聚力激发了农户发展信心,为“文化润疆”工作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志愿者为团队成员讲解米兰历史及品牌项目“米兰照相馆”

田间普法解民忧 社区课题护民安

为增强当地居民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推动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7月15日,团队同三十六团司法所召开座谈交流会,规划联合普法活动。当日上午,双方走进田间地头,用通俗语言讲解农业生产、土地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土地流转纠纷、农资真假辨别等春耕夏管常见问题现场释法,打通涉农法律普及“最后一公里”。

下午,普法阵地转向团场街道和社区,针对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及老年职工开展“诚信经营·安享晚年”主题活动。围绕《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剖析本地案例,讲解合法经营红线、维权要点及防诈骗知识,增强商户规范经营理念和老年人防骗警觉性。

7月16日,团队走进三十六团四连民兵之家,协助司法所开展儿童性知识启蒙与自我保护教育讲座,结合不同年龄孩子认知特点,以生动方式讲解生理健康与自我保护知识,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观念,增强安全意识。

▲图为为儿童讲解性知识后合影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与扎根基层的兵团人通吃同住同劳动,在田间地头学习“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同时以专业技术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难题。通过实践,青年学子不仅推动三项核心技术在米兰镇落地生根,更深化了对“国之大者”的理解,以“用专业赋能振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

文|吴彤 文悦

摄|王昱博 罗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