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里话传承:华南师范东西澄曦教旅突击队访谈围龙屋原住民

发布时间:2025-08-31 09: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邬倩宜 邵昱维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围龙屋里话传承:华南师范大学澄曦教旅突击队访谈围龙屋原住民


2025721日上午,程曦教旅突击队队员前往河源市连平县新龙村,深入调研当地客家围龙屋,全方位了解其建筑构造、风俗民情,以及当前状况与未来发展方向 。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主要分布于粤东、赣南、闽西等地,兼具防御功能与宗法秩序,承载着客家人迁徙拾荒的历史记忆和家族传承的文化密码。

一进围龙屋,队员们便受到原住民王晓的热情接待。围坐屋中,手捧大碗茶,大家与王晓谈论起来,从建筑细节到民俗记忆,话题渐渐深入这座老建筑的肌理。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成围”,王晓眼中闪烁着光芒,告知队员们当地围龙屋建筑结构的最大特色——以方形堂屋为核心,外围半圆形围龙环绕,方与圆的巧妙融合,既体现了客家人对“天圆地方”传统理念的遵循,也暗合了家族聚居中“规矩(方)”与“包容(圆)”的处世智慧。此外,围龙屋内部还有上厅、中厅和下厅之分,各自承担着不同职能。“上厅主要是祭祀,中厅主要用于议事和举行红白喜事的仪式,下厅起到防御作用”,王晓继续同队员们介绍道。在当时,这种房屋结构为客家人提供了齐备的生产活动场所,又有效地防范了野兽与土匪地侵扰。

这些精心设计的的空间不仅是客家人安身立命的居所,更承载着他们的家族习俗与烟火记忆。“每逢春节、中秋这些重大节日,我们要打龙打狮;某家添丁,我们要点添丁灯”,王晓兴致勃勃地与队员们介绍他们的习俗,举办这些仪式时,围龙屋里的人们出钱出力、互帮互助,相处十分融洽。他还特别提起“哭嫁”,一种客家的婚嫁习俗,新娘出嫁前数日,便要开始“哭嫁”,还伴有特定的“哭词”,既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对娘家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忐忑与憧憬,复杂的情感通过“哭嫁”宣泄而出,让客家人的婚礼多了份厚重的人情味。当队员们问起王晓在围龙屋里的生活体验时,他挠了挠头,说:“围龙屋不像外面的自建房,这里家家户户早上门户大开,晚上也只虚掩木门,大家往来随意,相互信任。吃饭时端着碗就出门了,东家夹口菜,西家聊两句,一顿饭的功夫,就把整个围龙屋走一圈了。”这番话里,藏着围龙屋特有的邻里温情,也让队员们对这里的风俗民情有了更鲜活的感知。

然而,这座建造特色鲜明、饱含人情风俗和集体记忆的古老建筑如今正面临着艰巨的困境与挑战。王晓长叹了口气,向队员们说明了围龙屋的现况: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人口的流失让地区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资金的短缺让围龙屋的修葺与保护步步艰辛,城市化与社会现代化的推进,让围龙屋逐渐失去了过往抱团取暖、抵御外敌的功能,想要保护、传承围龙屋就要为其创造新的价值。当地人民与政府正在为围龙屋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懈奋斗,通过申请“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项目、号召乡贤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以修缮围龙屋、发展旅游业,通过将“打龙打狮”、“哭嫁”等特色民俗包装成旅游特色以吸引游客,通过与和平县热水镇的温泉产业联动以带动围龙屋旅游观光行业的发展。正如王晓所说的,“虽然很难,但还是有希望的,关键在人”。

▲图为实践队员记录募捐修缮围龙屋的功德榜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了解客家祠堂文化

访谈结束,王晓热心地带着队员们参观围龙屋,近距离感受围龙屋的建筑魅力。围龙屋中已不多人居住,常见的只有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王晓带着队员穿行在围龙屋的大街小巷里,讲解时热情洋溢,仿佛熟悉其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泥砖,更懂得砖石间流淌过的岁月。

“客家精神、客家文化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空讲就能讲出来的,它是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在这围龙屋里的,要传承客家精神和文化,保护和发展围龙屋是必由之路。”

如今,人们正为这座古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在时光流转中站稳脚跟,使其承载的客家魂魄得以延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大浪淘沙,淘不尽围龙屋里的文化真金!

撰文 | 邵昱维  邬倩宜

图片 | 曾敏娴  冯宇凤

一审 | 曾羿欢  

二审 | 袁亚娟   

三审 | 刘小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邬倩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