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经济学院学子入馆追寻红色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31 08: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一涵   阅读 4.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2025年8月19日至8月25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红途漫漫,薪火昭昭”红色足迹寻访团开展了以“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奋斗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地探访革命遗址,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红色历史,传承革命先辈应用奋斗的精神。

历史不容遗忘,吾辈更应该当自强。一个个红色故事,一处处革命遗址,既浓缩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也体现着时代的价值追求。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必须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焕发出战斗的精神、奋斗的劲头。

一、重走红军之路,体会不屈精神

8月19日,“红途漫漫,薪火昭昭”红色足迹寻访团成员来到了四川省达州市凤凰山红军亭处,从红军亭简介、红军将帅谱、红军名人字画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站在亭前,团队成员们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枪炮声,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这座亭子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无数红军战士英勇事迹的象征,它提醒成员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在红军亭的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光辉历程,更被其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他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凤凰山风景区红军亭记前留影 实践团成员 黎汶鑫 摄

二、探访先辈故里,感悟革命历史

“红途漫漫,薪火昭昭”红色足迹寻访团成员于8月21日前往湖南省浏阳市谭嗣同故居,通过实地探访,感受革命先烈对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进入故居,跨过门槛就是前厅,首先,映入成员们眼帘的是前厅正中的一尊谭嗣同头部塑像。塑像中的谭嗣同脸色凝重,紧锁的眉头下的那双眼睛,直视前方,似乎正忧虑着国家的前途命运;面部表情刚毅,嘴唇紧抿,显示出一股阳刚正气。后面屏风上挂着一副对联:横刀向天,英雄血洒菜市口;坚脊如铁,赤子神飞浏阳河。

在这里,成员们共同回顾了谭嗣同的人生经历,感受到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概,为了追求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觉醒,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意与感慨。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探访谭嗣同故居 实践团成员 刘艾葳 摄

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8月24日上午10点,“红途漫漫,薪火昭昭”红色足迹寻访团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忆苦思甜,追忆先烈。在走访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实践中,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历史。

在纪念碑前,成员们肃立默哀,向革命先烈们表达敬意。通过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成员们了解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诗篇。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缅怀先烈 实践团成员 周新燃 摄  

通过实地参观,团队成员了解了当前时事热点,并将红色文化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将红色景点和文化创意相结合,与文化展览相联系,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和意义,感受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魅力,切身感受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仰,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动力。

撰文|王玉珏

图片|王一涵

审核|王一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一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