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韦汶静 石诗琪 赖思宇)银锤叮当、錾刀翻飞的声响,见证着苗族银饰千年技艺的延续。在当今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这门古老技艺正激荡起传承与创新的回响。7月7日至14日,“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深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走进非遗课堂、银匠工坊、文化场馆以及旅游市场,试图解码苗族银饰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探寻突围的实践路径。
7月7日,实践队成员踏入融水文化馆“苗山美”暑期培训班。在这里,简易的手工内容成功激发了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孩子们专注于手中的银饰制作,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光芒。然而,随着深入了解,课程设计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出来。常规教育体系中,非遗课程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这使得青少年对苗族银饰文化的认知出现断层。同时,适配青少年的工具与教材极为稀缺,像錾刻、编丝等核心工艺,由于难度高、耗时长,难以融入短期培训课程。不少孩子学完之后,仅仅停留在觉得“银饰漂亮”的层面,对于银饰纹样里所蕴含的苗族创世传说等文化内涵却一无所知。
▲图为团队成员与培训班合照
离开培训班,团队成员接着走进“一家饰品”工作室进行体验。在工作室里,成员们仅仅弯折一枚银环,就需要反复调整弧度,以确保达到手工精度的要求。企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工作室积极尝试将传统图腾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并通过电商渠道拓展销售。然而,市场挑战依然严峻。首先,手工产能受限,工匠们每日的产量不足百件,难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其次,品牌辨识度不足,在众多同类产品中,很难脱颖而出。再者,机械化生产与手工温度之间难以平衡,正如负责人所说:“标准化可能丢失灵魂,纯手工又难扩规模。”
在苗族文化传习馆内,一件件精美的银饰仿佛是一本本无声的史书。太阳纹银项圈诉说着苗族人民的“万物崇拜”,蝴蝶纹银饰承载着古老的创世神话,劳作场景纹样则记录着族群的生活记忆。这些银饰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与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习馆的知名度并不高,许多人对这些珍贵的银饰文化知之甚少。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梦唔苗寨合照
而在旅游场景中,苗族银饰文化的断层现象更为显著。在梦呜苗寨,超过八成的游客只是租借银饰服饰拍照留念,很少有人会去追问银饰纹样的寓意。他们更多地将银饰视为一种拍照的道具,而忽略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7月14日,实践队对此次调研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出苗族银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势与问题。优势方面,苗族银饰文化底蕴深厚,手工制作工艺独特,具有巨大的文化体验和文创开发潜力。同时,非遗传承人与企业积极创新,努力贴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然而,问题也不容忽视。公众对苗族银饰文化的认知度较低,传承面临断代风险。在市场推广方面,受到价格、产能、品牌等因素的制约,文化传播渠道也相对狭窄。
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后续可以从加强宣传推广入手,例如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研学活动等,提高公众对苗族银饰文化的认知度。同时,完善传承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长期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此外,还需要优化市场运营,在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基础上,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提升苗族银饰的市场竞争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在这个机械复制盛行的时代,苗族银饰依然坚守着手工的温度。非遗传承的本质,其实就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当年轻一代开始用数字化工具重构苗族银饰的文化基因时,苗银清脆的叮咚声必将奏响新的文明乐章,苗族银饰文化也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实现突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