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杨济瑞)8月30日上午9时30分,“情系江华”实践团一行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非遗文创体验馆,开启了一场与瑶族传统手工艺深度对话的文化之旅。馆内陈列的织锦、瑶族刺绣(挑花)与钩织工艺品,以绚丽的色彩和精巧的技艺,无声诉说着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美学。
经纬之间见匠心:两组分工探秘非遗
实践团分为两组,分别沉浸于两种不同的非遗技艺体验中。第一组队员方涛、杨济瑞、陈奕蒨在钩织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以钩针牵引彩线,编织立体生动的人物与图案;第二组队员候昊辰、蔡焱阳则跟随刺绣老师,探索瑶族挑花技艺的奥秘,体验如何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布帛上勾勒民族图腾。
▲图为成员们认真向老师们学习技巧
钩织:以线塑形,指尖生花
钩织区内,老师细致演示如何通过绕、拉、穿、引等手法,将一根平凡线绳转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组员方涛在尝试编织一只瑶族传统纹样蝴蝶时感慨:“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的力道。每一针都承载着匠人的专注与时间,这让我对‘慢工出细活’有了更深的敬畏。”杨济瑞补充道:“钩织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思维训练,线与线的交错如同文化的联结,让人感受到民间智慧的深邃。”
▲图为杨同学和方同学学习钩织技巧
挑花:针线纵横,纹以载道
另一侧的刺绣区,二组同学手持绣绷,在老师指点下学习瑶族挑花的经典针法。候昊辰在完成第一片几何纹样后感叹:“挑花图案的对称性与色彩搭配背后,是瑶族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一针一线不能有毫厘之差,否则整体美感尽失。”蔡焱阳则注意到:“图案中的菱形、云纹等元素都与瑶族迁徙历史、宗教信仰相关,这不仅是技艺,更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图为候同学和蔡同学学习挑花技巧
非遗新生:青年与传统的双向奔赴
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此次体验不仅让青年学子亲身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细与复杂,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思考。“年轻人通过动手实践,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真正意义。”
▲图为成员们与老师合照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文字、影像与社交媒体分享今日所见所感,让更多人关注瑶族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经纬交织间,传统与青春碰撞出新的火花,而匠心与文化的种子,已在年轻的心中悄然扎根。
撰文 | 蔡焱阳
图片 | 陈奕蒨 方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济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