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素缕见乾坤——南通蓝印花布

发布时间:2025-08-30 23:1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旭生树 陈培培 陈磊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知识课堂

在南通如皋的古巷深处,时光仿佛被染上了蓝白二色。老作坊里,匠人手持刻刀在桐油纸版上细细雕琢,空气中弥漫着靛蓝植物发酵的特殊气息。这里是蓝印花布的故乡,一种以蓝草为色、白布为底的传统印染技艺,正以其素雅清新的气质,诉说着江海平原上的千年匠心。

蓝印花布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南通滨江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江南地区重要的棉纺织业中心。当地优质的棉布、充足的蓝草资源,加上湿润的气候条件,为蓝印花布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明清时期,南通家家户户几乎都设有染缸,"纺纱织布,鸣机染帛"成为当地妇女的必备技能。

制作一方蓝印花布需经数十道工序。从挑选棉布到刻制花版,从调制染液到多次浸染,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最神奇的是染液调制:将蓝草叶浸泡发酵,加入石灰水搅拌,直到染缸表面泛起特有的"靛花",方可入染。这种古老的生化反应,至今仍依赖匠人的经验判断。

花版纹样更是蕴含深意:凤穿牡丹象征吉祥富贵,鱼戏莲叶寓意连年有余,喜鹊登梅表示喜上眉梢。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没有文字的年代,蓝印花布成了记录民俗、传递情感的独特载体。

20世纪初,南通蓝印花布迎来鼎盛时期,产品远销东南亚。但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这门传统技艺一度式微。直到80年代,在当地文化部门的努力下,蓝印花布制作工艺被重新发掘整理,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南通蓝印花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老匠人开设工作室收徒传艺,设计师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服饰,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展示其艺术价值。在如皋水绘园旁的老街上,游客不仅可以购买精美的蓝印花布制品,还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蓝印花布的蓝不是普通的蓝色,是经由时间发酵而成的东方色彩。它不张扬,却深邃;不艳丽,却持久。正如江南文化的特质:内敛而丰富,朴素而高雅。每一方蓝印花布都是一幅素雅的水墨画,在经纬交错间,延续着古老的艺术生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