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张芷馨 王思月 盛逸冰)中国民航大学“和育沃赤土,薪火淬青禾”实践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走进仪陇县第十六届青少年公益夏令营。实践队以创新方式推动“小我融入大我”,生动诠释了青春服务国家乡村教育的使命。
在夏令营的心理学课程里,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心灵”的奇妙探险。从认识情绪的颜色,到读懂性格的密码;从学会和负面情绪握手,到发现自己闪闪发光的模样……课堂上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个笑容、每一次沉思,都表明:成长,是从“懂自己”开始的。
图为夏令营大合影
一、给心灵装一扇“情绪小窗”
对1-3年级的小不点来说,世界是由“开心时的甜”“难过时的涩”“生气时的辣”组成的。志愿者先教他们给情绪“打分”——就像用“情绪温度计”测量心里的温度,90 分的雀跃、30 分的低落,原来都能说出口。接着,志愿者把“开心、难过、生气、害怕”这四种基本情绪,变成了一个个小故事。孩子们把情绪一笔一画地落在纸上,那些平时说不清楚的感受,顺着笔尖慢慢显露出模样。
图为孩子们绘画的“情绪小怪物”
图为孩子们绘画的“情绪小怪物”
图为孩子们绘画的“情绪小怪物”
最动人的是《故障鸟》绘本共读环节。当孩子们听到“有一只鸟天生少了一根羽毛,却靠独特的飞行姿势找到了同伴” 时,纷纷举起小手分享:“我画画总画不好,但我会折纸呀!”那一刻,我们知道,“接纳不完美”的种子,已经悄悄发芽。
图为志愿者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二、给情绪建一个“表达中转站”
4-5年级的课堂则多了一份“小大人”的思考。他们学着画“情绪脸谱”,给喜怒哀乐涂上专属颜色;用“情绪三把钥匙”表达自己:“我感到委屈(命名情绪),因为我想被认真听(发现需求),我希望你先听我说完(提出请求)。”有个孩子在“情绪怪兽收容所”活动里,给“暴暴龙”怪兽写下“弱点”:“怕妈妈的拥抱”——原来再凶的情绪,都藏着对“爱”的渴望。
图为志愿者授课片段
图为营员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缓解情绪的方法
图为孩子们课上积极举手发言
图为志愿者授课片段
三、让心灵长出“成长的翅膀”
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心理学更像一把“解密钥匙”。实践队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起,聊“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像个撒娇的小孩,有时候又像个严厉的大人”——原来“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是每个人心里的三个小开关。
图为志愿者与营员课上互动
人际关系课上,孩子们讨论“为什么和有的同学一见如故,和有的同学总像隔着一层纱”。他们用“乔哈里窗” 理论分析:原来我没说出口的小秘密,和别人眼里的我,合起来才是完整的自己。
图为志愿者与营员课上互动
情绪调节课成了“能量转化站”。志愿者与营员们聊李白“怀才不遇时,把悲愤写成‘天生我材必有用’”,聊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木棍感受钢琴震动,写出《第九交响曲》”。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焦虑不是敌人,是提醒自己“该准备得更充分”的小闹钟;愤怒也不是洪水,是保护自己边界的小卫士。”
四、课后总结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对自我的探索永远在路上。那些在课上拆解过的心理规律,那些被温柔接住的困惑,终会变成你照见自己的镜子,成为应对生活的底气。这些藏在细节里的蜕变,或许微小到不易察觉,却真实地让你在与自己、与世界相处时,多了一份笃定。心理学课堂教给你的从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让你在人生的选择题里,拥有更清醒的判断、更从容的姿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盛逸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