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管金秋)7月14日,“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走进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及苗族非遗体验馆,聚焦苗族银饰这一非遗瑰宝,从工艺、文化、市场等维度展开调研,深入探究其在文旅场景下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
古寨探银:从非遗展馆到苗寨商铺的传承脉络
梦呜苗寨的古寨门设计独特,暗藏苗族银饰元素的美学印记,为实践队的银饰探索之旅拉开序幕。在苗族非遗体验馆内,传统盛装银饰的繁复纹样与简化版文创银饰交相陈列,队员们直观感受到苗族银饰工艺在传承中创新的轨迹。
漫步苗寨,古色古香的建筑间散落着多家银饰商铺。实践队成员深入店铺,与商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银饰从手工锻造到上架销售的全流程,记录下银饰价格区间与游客购买偏好。调研中,队员们还观察到不少游客租借苗族盛装拍照,银饰作为盛装的核心组成部分,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这也为实践队研究游客对银饰文化的认知与反馈提供了鲜活样本。
文化与市场的碰撞:苗族银饰传承的机遇与挑战
苗族银饰不仅是工艺制品,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纹样、造型蕴含着苗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苗族银饰既展现出作为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也面临着市场推广与文化解读的双重挑战。
从此次调研来看,苗族银饰在工艺传承上保留了手工锻造的精髓,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体现了创新尝试,但在市场推广的广度、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上仍有提升空间。如何让更多人了解苗族银饰背后的文化故事,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市场受众,成为非遗传承者与文旅从业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任重道远:助力苗族银饰非遗绽放更多光彩
实践队通过对梦呜苗寨及苗族非遗体验馆的实地调研,清晰梳理出苗族银饰传承的脉络。这份调研经历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苗族银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条任重道远的道路。
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聚焦苗族银饰非遗,探索更多助力其传承发展的路径,让苗族银饰的文化光芒被更多人看见,推动这一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的文旅场景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