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教育 多代群体共话抗战精神 —— 北京物资学院青年大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30 14: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8月16日至26日,北京物资学院“潮涌京郊·红智实践团”成员罗国庆、郭金桦、朱一明、马俊龙四位同学前往北京市顺义区焦庄户村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田野调查地道战纪念馆、数字技术体验厅以及与老中小不同年龄段游客深入访谈100余人,他们深入挖掘了这座享有“人民第一堡垒”荣誉称号的村庄在抗战时期的厚重历史,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首站,罗国庆带领团队调研了焦庄户村史馆与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成员发现在纪念馆内,全息投影技术将1943年的焦庄户村貌“搬”至眼前:青砖灰瓦的民居、蜿蜒曲折的地道网络、村民传递情报的紧张场景……AI动态复原技术让历史照片中的人物“开口说话”,讲述挖地道的艰辛与胜利的喜悦。“以前只在课本上看过地道战,今天像穿越了一样!”一名参观的小学生兴奋地说。

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场馆积极引入VR虚拟漫游、互动触控屏等先进技术,将传统静态展览升级为可参与、可感知的动态历史体验。游客佩戴VR设备后,可“潜入”深度达3米的模拟地道,在昏暗逼真的环境中体验当年传递情报的紧张氛围;通过高清触控屏,则能自由操作并查看地道结构的三维立体模型,直观理解“村连村、户连户”这一独特防御体系的复杂构造与战略智慧。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升了展览的互动性和吸引力,也让红色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可感,增强了参观者的沉浸感和理解深度

团队在馆内随机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聆听他们与焦庄户的“红色故事”。

一位从怀柔来参观的年逾七旬的老人手持泛黄的老照片,回忆父亲作为民兵队长参与地道建设的经历。“他总说,地道是老百姓用锄头和铁锹挖出来的‘生命线’。”老人指着展柜中的铁锹、煤油灯感慨,“现在科技让历史活过来了,年轻人更应该知道,和平来之不易。”

带着孩子参观的游客市民表示,数字技术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孩子平时爱玩电子游戏,很少了解抗战历史,对红色历史也不感兴趣,但今天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她主动问了很多问题,比如‘地道里怎么通风’‘敌人放毒气怎么办’。”这位家长认为,沉浸式体验比单纯说教更有教育感染力。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焦庄户村近年来探索“红色+科技”“红色+研学”模式,开发了“小小讲解员”培训、地道战主题剧本杀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希望让年轻人觉得,红色文化不是‘老古董’,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互动的‘活历史’。”

离开焦庄户时,团队成员驻足回望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阳光洒在青砖灰瓦的民居上,仿佛为历史镀上一层金边。远处,孩子们的欢笑声与纪念馆内全息投影的音效交织,古老的地道智慧与现代科技在此碰撞出新的火花。当数字技术让历史触手可及,当三代人共忆峥嵘岁月,这座“地下长城”所象征的坚韧与智慧,正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通讯作者:罗国庆、郭金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