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公益的缘分,并非始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偶然在新闻里的感动故事和课本上的道德倡议。直到小学三年级的那个秋天,我带着好奇与忐忑,真正走进公益的世界,才发现它并非遥远的“大事件”,而是藏在每一次微小行动里的温暖与成长。
我的公益起点是学校发起的“书香传爱”捐书活动,号召大家为偏远乡村小学的孩子捐赠书籍。起初我只是抱着“清理闲置”的想法,可翻书的过程中,记忆却渐渐鲜活起来:那本《昆虫记》,曾让我蹲在院子里观察一下午蚂蚁搬家;那套《科学探索》,让我第一次对星空产生了向往。这些书曾是我的“宝藏”,如今它们静静躺在书架角落,可对那些缺乏课外读物的远方朋友来说,或许就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捐赠当天,学校的收集点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看着精心打包好的书籍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公益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治愈——我们给送去书籍,远方的朋友却用最纯粹的善意,让我们重新懂得“分享”的意义。
转眼间步入高中,当时,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摊位前围满了人,展板上“社区助老”的照片吸引了我——照片里的志愿者和老人相视而笑,我想起初中时总遗憾没能参与公益,便立刻填了报名表,成为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员。偶然的一个周末,我报名了图书馆志愿活动,主要是帮助老人和小朋友指引书籍,我戴上手套,从最上层开始整理少儿阅览区的书架,按照图书编号和类别一一归位。整理完书架,我转到成人阅览区帮忙,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戴着老花镜,在书架前来回踱步,显得有些着急。我主动上前询问,在得知他不知如何借阅书籍后,我立刻采取行动,成功老爷爷借到相关书籍。当一抹夕阳照在我的身上,我结束了这次活动,原来,公益不必轰轰烈烈,在图书馆里整理一本书、指引一个方向,都是在传递微小的善意。
后来,我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每当我回望这段与公益相伴的时光,我从未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反而常常因这份经历而倍感幸运。它让我学会了共情——在倾听他人故事时,放下偏见与评判;它让我懂得了珍惜——在看到他人的困境后,更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它更让我收获了成长——从最初的胆怯羞涩,到如今能主动策划活动、协调资源,公益早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未来,我依然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前行。就像海边的拾贝人,或许无法将所有搁浅的贝壳送回大海,但每弯腰拾起一枚,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温柔。我始终相信,无数微尘汇聚,便能形成照亮世界的光;无数个“我”的坚持,终能让善意长成参天大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影爱相携,助残筑梦:以影像艺术赋能,筑残健共融之桥
绿意与红心交织,专业与服务融合 —— 青大“语惠桑榆”走进社区治理第一线
湖南大学学子推动中非美食融合 驻非使馆建言献策助文化交流
非遗手艺润童心,稚手巧思传薪火 —— 扬州大学研究生宣讲团走进大刘社区开展唐果子非遗文化宣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