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伦街到怀仁堂:河大校友王国权的家国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30 22: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静妍   阅读 3.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人物故事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苍翠的梧桐树下,曾有一位青年学子,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与救国的热忱,从贫瘠的乡野走向世界的舞台。他,是康午生,亦是王国权——一个在河大点燃革命火种、在外交领域书写传奇的名字。

一、河大岁月:困顿中的星火

1930年,河南大学迎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却目光坚毅的预科新生。出身巩县贫农家庭的康午生,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叩开河大校门,却因买不起理工科教材,辗转转入社会学系。他栖身于东斋的平房宿舍,与同窗麦红池共居一室,靠着食堂杜师傅的赊账接济果腹。那时的他,常以“借光”读书:教室熄灯后,便蹲在走廊的路灯下,捧读《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马列主义的火种,正是在这样的寒夜里悄然种下。

河大不仅给了他知识的滋养,更成为革命的摇篮。他与彭寿松、宋一涵等人组织“西北研究会”,在嵇文甫、王毅斋等进步教授的指引下创办《今日杂志》与《大陆文艺》。刊物被封、同志被捕后,他被迫东渡日本,临行前向杜师傅含泪许诺:“将来定要还您几十块大洋。”这一诺,成了他终生的遗憾,也成了河大人情义绵长的见证。

二、革命征途:从沁阳到延安

1933年的沁阳县立师范,年轻的校长康午生以讲台为阵地,带领学生高唱救亡歌曲、书写抗日标语。七个月的薪俸,他全数投入革命刊物,自己却仍是一袭旧衫。驱逐令下达,他带着满身风尘重返河大,又在1934年的追捕中,经校长张仲鲁相助远赴日本。在东京,他因印发抗日传单入狱,面对宪兵逼问,他昂首答:“我是中国人,自然要抗日!”

1936年,化名“王国权”的他辗转延安,成为抗大学子。这个名字,承载着他对“国权”二字的信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独立。从晋察冀地委书记到热河省委书记,他见证了一个国家的重生。

三、外交风云:以风度破坚冰

11957年起,王国权开启外交征程,历任驻欧洲及大洋洲多国大使,任内推动多项文化交流协议签署,相关成果被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1971年,王国权以特使身份赴日参与重要外交活动,其间促成民间合作协议,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奠定重要基础,获日方高度赞誉。

四、根系河大:未了的师生情

晚年的王国权,总爱摩挲河大校庆时收到的纪念册。1992年80周年校庆,他提笔写下“团结、勤奋、求是、创新”;90周年华诞前夕,他叮嘱母校:“科教兴国,河大要培养更多人才!”耄耋之年,他仍念念不忘寻找杜师傅的后人,那份未能偿还的恩情,化作对母校后辈的殷殷期望。

从明伦街的琅琅书声,到怀仁堂的历史瞬间,王国权的一生,是河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精神的缩影。今日的河大学子漫步马可广场,或许会想起这位校友的寄语:“教育是民族的火种。”而他的故事,正如老斋房墙头的藤蔓,在时光里蜿蜒生长,将家国情怀的根系,深深扎进每一代河大人的心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静妍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