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航空气象学院“气象彝线”社会实践团8名师生奔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为期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紧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度走访凉山州气象局、冕宁县彝海镇,以技术参访、民俗调研、科普转化、成果反馈为脉络,挖掘彝族传统气象智慧,解码现代气象科技应用,探索彝族传统气象智慧与现代气象技术协同赋能的防灾减灾路径,为民族地区安全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在凉山州气象局,实践团成员实地解码现代气象科技应用场景:气象业务大厅内,全球先进数值预报模式的运算结果实时流转,预报员围绕雷达监测原理、雷暴与大风预警信号生成机制展开拆解式讲解;团队深入了解“24小时坚守关键岗位 + 国家-省-州多级天气会商”的联动机制,从数据采集到预警发布的专业协作,让成员深刻感知到气象工作者守护一方平安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预报员讲解雷达监测原理
离开气象局,实践团来到冕宁县彝海镇,将脚步踏入乡村基层。入户走访时,村民们分享了观云识天、观星预判天气的经验,团队现学“卡莎莎(感谢)”等彝语搭建沟通桥梁;调研发现,当地在2020年“6·26”山洪后,已构建“蓝、黄、橙、红”四级预警响应机制。当收到气象局发布的预警后,村里能通过微信群快速组织村民转移至备有物资的避难场所,形成了高效的应急闭环。随后在镇上的科普活动中,团队结合彝族气象谚语与现代科学,用汉彝双语讲解灾害避险知识,演示手机查询预警的方法,分享成功避险案例,切实增强了村民的防灾意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彝海镇村民交流传统气象经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彝海镇村民科普灾害避险知识
在凉山州气象观测站,团队成员现场观摩了每日7时15分准时释放的探空气球,目睹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完成仪器校准、电池准备和氢气充罐等标准化流程;地面观测场里,自动气象站持续采集降水、地温等核心数据,工作人员特别指出,数据的准确可靠离不开日常细致维护,例如定期为关键传感器补充蒸馏水以保障湿度测量精度。从探空球的升空轨迹,到地面站的持续监测,每一个数据点都为防灾减灾筑牢基石。
▲图为凉山州气象观测站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讲解探空气球工作原理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摩探空气球施放前的氢气充罐工作
四天实践里,团队既触摸现代科技的“精度”,也采撷传统智慧的“温度”。二者交织,正为凉山编织更密实的防灾防护网。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持续探索守护乡土安宁的协同路径,为筑牢乡村防灾减灾防线贡献属于气象学子的青春力量。
撰文 | 姚文卓
图片 | 姚文卓 袁新桐 殷艺倩
一审 | 姚文卓
二审 | 高望舒
三审 | 李志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文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