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田市希望小学的校园里,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推普援疆,语连万家”实践团,以普通话为纽带,架起知识与文化交融的桥梁。团队深入新疆和田地区吉亚乡、和田市第十二小学等地,通过诗歌朗诵、书法课堂、绕口令挑战、博物馆研学、诗词音乐课、绘画表达等多元创新形式,助力边疆青少年提升普通话能力,厚植中华文化认同,践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在希望小学与吉亚乡的校园中,“声韵传情”诗歌朗诵会点燃了孩子们的语言热情:
诗韵诵情,语润童心——“声韵传情”诗歌朗诵会
孩子们深情诵读《少年中国说》《乡愁》等经典作品,志愿者逐字逐句纠正发音与语调,从铿锵爱国诗到轻快童谣,稚嫩的声音传递出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五年级学生阿卜杜热·麦海提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掌握发音技巧,也读懂了诗句中深沉的家国情怀。
创新延伸:实习团队还在朗诵社团中引入新疆题材诗歌与《少年中国说》,借助背景音乐与情景表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红色文化认同。
▲图为学生们进行诗朗诵活动
墨香书韵,字悟语魂——书法课堂里的文化溯源
志愿者开设“笔墨传情”书法课,从甲骨文到行书,梳理汉字演变脉络,强调普通话在规范汉字使用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孩子们在宣纸上认真书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词句,同步进行发音练习(如“‘国’字读guó,第二声扬起”),真正让“写好中国字、说好普通话”内化于心。
活动深化:书法社团将书写与语言表达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规范使用汉字与普通话的实际能力。
▲图为学生进行书法社团活动
趣学活用,“语”乐无穷——创新推普模式探索
1. 绕口令挑战欢乐多
课堂变身语言游乐园,“四是四,十是十”等经典绕口令帮助孩子克服发音难点,欢声笑语中养成标准“语言习惯”。
▲图为学生们进行绕口令学习
2. 博物馆研学:普通话解码历史
实践团带领学生走进和田博物馆,志愿者担任讲解员,用普通话生动讲述玉石工艺、丝绸之路等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孩子们踊跃提问——“这个陶罐是做什么的?”“古人也说普通话吗?”在真实的语境中锻炼表达能力与文化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学生普及博物馆知识
3. 诗词音乐课:古典新唱破难点
在和田第十二小学,支教团将李清照《如梦令》谱曲教唱,通过“讲解—训练—传唱”三步模式,重点攻克如“骤zhòu”“绿lǜ”等翘舌音难点。
借助多媒体对比和手势模拟(如用“绿叶与花苞”比喻“绿肥红瘦”),让发音学习变得直观有趣。学生反馈:“唱着唱着就记住了!”
▲图为学生进行诗词音乐课
4. 绘画表达:童心绘佳节
开展“喜欢的中国节日”主题绘画活动,孩子们笔下的元宵、春节等场景融入“民族团结”元素,并尝试用普通话解说画作,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表达。
5. 故事大赛与绘本阅读
吉亚乡幼儿园举办“童声绘梦”脱稿故事大赛,鼓励孩子用普通话演绎角色,提升语言信心;
“书香浸润童年”读书会则借助绘本舒缓表达紧张,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爱上普通话交流。
以语为舟,续航文化传承
此次推普实践以教育科学专业为支撑,创新融合“古典诗词+现代音乐”“绘画+文化解说”“博物馆研学+语言实践”等形式,真正让普通话变为学生习惯用语:
学生层面:发音准确性显著提高(如诗词课中翘舌音掌握率大幅上升),表达更自信,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深入人心;
团队层面:验证了趣味化、实践型推普路径的有效性,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润疆”积累可行经验(如绘本阅读、家校社联动等模式);
社会意义:当维吾尔族学生用流利普通话讲述家乡的故事,当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博物馆共同讨论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语言之中悄然生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合照
未来,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将继续探索“文化+推普”长效实践机制,让普通话真正成为边疆发展、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强大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能量!
通讯员(李明宇 曹祥龙)
审定:张单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单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