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培华医学院弘德医心志愿服务队走进小江村,踏寻红色征程。在时代浪潮的澎湃推动下,乡村宛如一颗被岁月精心雕琢的明珠,于改革的春风中熠熠生辉。曾经,这里的街道弥漫着生活的局促,街头生火取暖都需小心翼翼;而今,经济腾飞的强劲脉搏跳动不息,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夜不闭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乡村日常的真实写照。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土地上,一群默默奉献的守护者,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乡村的发展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让红色基因在广袤的乡土间深深扎根、代代传承。
一、村史家风:寻根铸魂,厚植精神沃野
踏入小江村,村史馆与家风馆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静静诉说着乡村的往昔与传承。
村史馆内,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每一件陈旧的农具、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85 岁的杨惠民老师,这位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的长者,携手老村长杨天爻等乡贤,怀揣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历经三个月的精心筹备与四处奔波。他们走村串户,收集资料,以本村的真实人物和动人故事为蓝本,打造了这座凝聚着乡情与记忆的村史馆。从解放前村民们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艰难岁月,到新时代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的辉煌成就,村里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被详细记录、生动呈现。在这里,乡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物件和故事,让村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心灵的归属。
家风馆里,故事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六队郑子才家,始终坚守着“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子孙们或身着白大褂,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或身着戎装,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英勇无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风的深刻内涵,让优良传统如春风化雨,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小李肉夹馍祖孙三代,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他们秉持着诚信经营的理念,用坚持和汗水,将小小的肉夹馍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八年的风雨兼程,他们始终坚守初心,用美味的食物传递着温暖与幸福。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芒,照亮了乡村的精神天空,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党员领航:破浪前行,引领乡村巨变
“我 1978 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再过三年就能戴上‘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啦!”老党员郑选胜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乡村发展的由衷自豪。回首乡村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仿佛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曾经,泥泞不堪的小路如同一道道伤痕,横亘在村民们出行的道路上;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倒塌。而如今,宽敞平坦的硬化道路如一条条巨龙,贯穿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规划整齐的新居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换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老党员深情寄语青年一代: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爱国为立身之本,像新一代村干部那样,将个人的命运与乡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根深深扎在乡土之中,用实干和担当续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这里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传承的生动写照,更是初心与使命的深刻诠释,激励着更多的人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医心传承:跨越时空,续写红色华章
村史馆里,一场特殊的邂逅正在悄然上演。老物件与医学生相遇,仿佛是历史与未来的深情对话,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艰苦岁月里的奋斗与坚持,让同学们深受触动。他们深刻明白,无论是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还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都需要怀揣一颗敬畏之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每一项工作。这与同学们在义诊时的真诚相待、无私奉献遥相呼应,让文化的火种在医者心中悄然延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老党员的期许,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医学生们前行的道路。他们将把这份初心融入从医之路,以红色基因为精神指引,让青春力量在守护生命与传承精神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实现青春与岁月的深刻共鸣,为乡村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小江村的村史馆到家风传承,从经济发展到人心凝聚,这里用坚守和奋斗证明了一个真理:文化是根,发展是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乡村人正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辉煌篇章,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元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