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乡村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触摸传统文化脉络、涵养文化自信,华南师范大学“星启夏梦”实践团在茂名信宜钱排镇夏令营持续深耕,继非遗绒花课程后,再度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浆画技艺,精心设计“指尖上的千年传承”特色课程,让钱排镇的孩子们在亲手创作中,体味这门古老艺术跨越千年的独特韵味。
指尖“塑”出千年彩:废纸“变身”非遗艺术品
“纸浆画和造纸术有什么渊源?”“一张废纸如何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在“非遗纸浆画”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龚芷君、徐悦化身文化向导,带领学生们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非遗探秘之旅。
图为队员给学生教授纸浆画相关知识
课程伊始,实践团成员通过展示从东汉到现代的纸浆画作品图片,生动讲述这门技艺的发展脉络:从依托蔡伦造纸术诞生的雏形,到唐代宫廷装饰的精致模样,再到明清时期融入民俗的乡土风格。孩子们被“一张纸从实用到审美”的演变历程深深吸引,课堂上不时响起好奇的提问。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们获得充分的创作空间:他们或循着指导,学习撕纸、泡浆、调色的传统技法,在复刻经典纹样中感受古人的匠心;或大胆发挥想象,将钱排镇的三华李、山水风光融入图案,让古老技艺与家乡元素碰撞出新火花。同时,鼓励孩子们在理解纸浆画“变废为宝”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立体堆叠的手法塑造画面层次,以此锻炼空间思维、动手能力与个性化表达。
图为学生动手制作纸浆画
指尖的揉捏与堆砌,不仅是对技艺的亲身体验,更是对耐心与协作的磨砺。看着一张张废纸在手中变成色彩斑斓的画作,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与对传统文化的赞叹。“原来废纸也能这么美!”“我要把这幅画挂在家里!”稚嫩的话语中,满是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自豪。这堂创作课,不仅教会了孩子们一门手艺,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文化根脉的种子。
图为队员与学生一同制作纸浆画
匠心传承,守正创新:点燃文化传承热忱
“非遗纸浆画”课程,是一场连接古今的艺术对话。星启夏梦实践团通过这堂特色课程,生动展现了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创新的鲜活路径。它巧妙地将古老技艺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实践活动,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在孩子们的指尖苏醒。学生们完成的每一件作品,无论是对传统图案的临摹还是融入现代元素的创作,都成为串联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图为学生纸浆画作品展示
此次活动,华南师范大学“星启夏梦”实践团再次以创新教学形式,让钱排镇学生在“小小非遗传承人”的角色中,深入领略纸浆画这门承载千年智慧的艺术瑰宝。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激发了其文化自信与传承热情。这堂创作课所播撒的,不仅是技艺的种子,更是文化认同与创新精神的火种。相信这份在指尖流转的文化记忆与创作喜悦,将伴随孩子们成长,激励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继续探索更多元的非遗传播形式,助力更多乡村孩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与未来传承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