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百鸟衣传承内核 新媒体赋能非遗新生:广西师大“壮韵新传”实践团赴横州探寻民间故事创新传播

发布时间:2025-08-30 18: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俪媛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13月32日讯(通讯员 黄俪媛 梁艺容)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以浪漫的爱情叙事与抗争精神为核心,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探索传统故事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传播路径,2025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壮韵新传”实践团赴横州市开展调研。团队深入文化场馆与校园基地,探寻非遗活态传承新可能。

文化馆:壁画长廊中的非遗密码

横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内,一幅纵贯后墙的巨幅壁画生动再现《百鸟衣》传说场景。壁画下方陈列着壮锦手链、茉莉花茶包等主题文创产品。据非遗调研部工作人员介绍,文化馆正申请专项资金,计划将百鸟衣元素融入当地茉莉花茶包装设计,借助占全国市场60%的茉莉花茶产业带动非遗传播。

团队成员观察到,展厅墙面系统展示着横州非遗谱系,其中百鸟衣传说展区内容最为丰富。为突破静态展示局限,文化馆面向青少年开展填色游戏、拼图竞赛等互动活动,并在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故事解读。值得注意的是,馆内正在创作的百鸟衣皮影戏已进入音乐优化阶段,前期试演片段深受儿童欢迎,完整版计划通过网络平台推广。

▲图为团队成员在观看馆内百鸟衣故事展板。梁艺容供图

校椅镇校园:廊下丹青续写千年传奇

校椅镇中心学校的百鸟衣文化长廊由竹木构建,百米廊道两侧的连环画完整呈现传说故事脉络。长廊中段的开放式展架上,陈列着学生创作的百鸟衣主题画作:有用金粉描绘百鸟献羽场景的奇幻创作,有融入壮族绣球元素的民族风表达,还有聚焦张亚原缝制羽衣的细腻工笔。校方通过数字扫描技术将这些作品转化为线上画廊,实现文化符号的数字化传播。

在校园内的传承基地,民国手抄本、现代绘本与百鸟衣模型共同构成教学资源库。为深化传承教育,学校在语文课堂增设故事片段鉴赏,在文化节开设主题手工坊,并计划开发动画课件,用现代语言重述古老智慧。

▲图为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前往“百鸟衣”文化长廊。梁艺容供图  面对传播广度不足的挑战,两地探索出特色路径。文化馆在开发文创产品时坚持保留百鸟衣核心元素,确保创新不偏离文化底色;校椅镇学校则通过美育实践激活文化基因。技术应用成为关键突破点——校方的数字画廊打破时空限制,文化馆的皮影戏创作让古老传说焕发新生。针对传承人梯队建设,文化馆正将县级传承人申报为市级,并积极培养新生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梁艺容供图    “百鸟衣的传承不是复刻古老文本,而是让民族精神借数字翅膀飞向更远天际。团队负责人梁艺容总结道。当成员们看见文化馆里孩童专注填涂百鸟羽色,校椅镇长廊中学生画作上的绣球闪闪发光,更深知创新表达对非遗年轻化的重要使命。未来,壮韵新传团队将整合调研成果,运用短视频叙事、沉浸式数字展览等新媒体载体,助力这个壮族经典传说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绽放永恒光芒。 

(撰稿:黄俪媛 梁艺容  图片:梁艺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俪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