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同心探菱塘,青春步履绘民脉——南师泰院红石榴志愿队赴扬州菱塘回族乡开展文化传承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31 19: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玉江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丁力)为深入感知回族文化魅力、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202585日至8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赴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菱塘回族乡,以“石榴同心,民族同行”为主题,开展为期两天的实地文化调研与访谈实践。团队成员通过走访公共空间、学校、居民社区及餐饮老字号,系统记录回族建筑、饮食、服饰、教育等多维文化图景,挖掘民族传承的当代实践与情感脉络。

▲图为当地建筑结构 吴娜 供图

实践首日,团队首先抵达菱塘回族乡核心文化场所,成员细致观察民族文化建筑结构与装饰细节。附近,烤羊肉串摊位袅袅炊烟,成员驻足记录从选材、切割、腌制到烤制的全流程,从舌尖风味体味民族日常。

随后,团队步入民族广场,以步测结合目测的方式梳理空间布局。主通道贯通入口与中心区,休闲区与绿化带分布其间,尤其是融合回族的窑洞、箍窑等传统民居形式,多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修建,结构简单,冬暖夏凉,其建造初衷主要是为满足居住需求,成为公共空间中鲜明的民族文化符号。紧接着,团队走访了菱塘民族初级中学与高邮市菱塘回民实验小学,通过参观教学楼、活动区、文化墙与公告栏,洞察校园中回族文化氛围的营造策略,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建设的共性与差异。

▲图为回民小区 吴娜 供图

8月7日,实践深入至回民家庭内部。在获得居民同意后,团队进入多户家庭访谈观察。客厅中悬挂的几何纹样与植物造型挂毯、刺绣等题材广泛,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等,代表着民族文化在生活中的延续。通过对回菱阁民族饭店老板的访谈,团队了解到回族餐饮的家族传承史、经营理念与菜系创新;而来自居民的真实发声,则清晰反映了居民在文化认同、代际传承与现代适应中的思考与困境。

实践中,团队尤其注意到回民小区内老龄化现象显著,青年人多外出务工,多独居老人。一位居民坦言:“我们这里不分你我,就像一个大家族。”红白喜事全村帮忙、节庆共聚、困顿相扶——这种深厚的情感共同体与集体归属感,是回族文化中“石榴籽精神”的直接表达。

▲图为志愿者正在采访当地居民 吴娜 供图

团队还聚焦民族服饰与文化符号的当代意义。通过访谈,实践成员了解到回族男女都爱穿坎肩,男子喜欢在白色的衬衫上套一件适体的对襟青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显得清新、干净、文雅,体现了回族简朴、大方的民族特点。同时,回族刺绣是回族宝贵的民族传统技艺,刺绣题材以花草和几何图形为主,这些纹样经过构思,一针一线勾勒成复杂多变的图案,给人以杂而不乱的整体美感,体现了回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践尾声,团队系统整理出建筑与装饰档案、烤羊肉工序流程、广场文化标识分布图、校园文化营造案例及多篇深度访谈稿。尤其是居民关于“汉化与坚守”的辩证思考——“既要包容共进,也要守根传承”——呈现出小民族在大时代中的文化自觉与生存智慧。

▲图为清真村 吴娜 供图

此次菱塘之行,不仅是文化调研,更是一场深刻的民族文化情感教育。团队以青年视角贴近土地、聆听故事,从建筑、饮食、服饰、教育等多维度切入,真实再现了菱塘回族乡在文化传承中的坚守、调适与活力。实践成果为高校助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提供了扎实的一手资料与案例支撑,也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青春力量。(撰稿:丁力 王宇欣 供图:吴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玉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