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 |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柳韵数兴”实践队: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多元实践绘就那柳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31 16: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许詠量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许詠量) 202579,由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青年学子组成的“柳韵数兴”实践队深入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那柳村,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围绕数字赋能、非遗传承、产业革新和生态保护四大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创新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为那柳村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技能培训:架起村民与科技桥梁

▲图为实践队为村民开展数字技能培训

在走访中,实践队发现村民对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制约了乡村数字化进程。为此,实践队针对适龄青年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培训,通过理论讲解与实操结合,帮助青年掌握智能技术应用;同时,为中老年村民开设智能手机使用课堂,重点解决网络连接、软件下载、安全防护等难题,并指导村民使用唱歌软件录制作品、分享生活。针对老年机音量小的问题,队员们深入村民家中,一对一调整手机设置,确保通讯畅通。一位村民感慨:“以前手机声音小,接电话总漏接,现在终于能听清了!”

非遗传承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队绘制多情彩绘民俗墙

那柳村的蛤蒌粽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面临传承断层和市场影响力不足的挑战。实践队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记录蛤蒌粽从采摘蛤蒌叶到包制的全过程,吸引超2000人次观看,直播间评论区“求链接”“想去打卡”等互动不断。队员们还设计AI文创产品,将蛤蒌粽、猪笼饼等元素融入折扇、冰箱贴等日常用品,打造那柳村文化名片。此外,实践队在古村落墙绘中融入蛤蒌粽等非遗元素,原本斑驳的墙面变身色彩斑斓的文化长廊,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

产业数字化升级:拓宽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为利用无人机拍摄那柳村风貌

那柳村拥有红树林生态、富贵竹种植等特色资源,但缺乏有效推广渠道。实践队通过“直播云游”形式,带领网友沉浸式游览红树林、非遗美食制作和古建筑活化场景,并推出云端认养富贵竹、预约研学行程等服务,吸引大量关注。针对“贰拾叁都”文旅项目,实践队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制作宣传视频,全面展示红树林、古村落和农业景观,打破时空限制,提升项目知名度。

生态保护与教育实践:筑牢乡村发展根基

▲图为实践队与驻村书记考察金牛岛红树林

在驻村第一书记陈永华的带领下,实践队深入红树林湿地开展生态调研,系统记录植物、鸟类和底栖生物种类,并学习生态监测和修复技术。队员们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视频,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此外,实践队走访富贵竹产业基地,了解现代化种植和加工技术,针对市场竞争、品牌建设等问题与基地负责人探讨解决方案,为产业帮扶提供参考。

实践成果与展望: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柳韵数兴”实践队的创新实践与相关政策高度契合。近年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实践队通过搭建自媒体矩阵、微信小程序和宣传网站,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农特产品、开发文创产品,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创新;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赋能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供给。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健康知识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优化数字化平台功能,探索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强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策划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深化校地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为那柳村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支持。

▲图为实践队与驻村书记考察袁隆平院士曾指导过的稻田基地

“柳韵数兴”实践队以青春之力践行乡村振兴使命,用科技与文化点亮那柳村的未来。如村民所言:“这些年轻人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那柳村正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詠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