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访德清发展密码:解锁县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31 17: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洁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观点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深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围绕县域经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生态保护治理及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核心议题开展实地调研。调研团队通过走访企业车间、乡村院落、文化场馆、政务服务中心等场景,与当地干部群众、企业家、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用脚步丈量德清发展脉搏,用数据记录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德清经济开发区,调研团队首先走进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车间内,机械臂精准完成零部件焊接、装配等工序,AGV 机器人穿梭运送物料,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控生产全流程 —— 这一 “黑灯工厂” 场景,正是德清高端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缩影。“我们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生产效率提升 30%,能耗降低 18%,产品不良率下降至 0.5% 以下。” 企业生产负责人向调研团队介绍,德清县推出的 “数字赋能专项补贴”“智能改造诊断服务” 等政策,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持。​

除了高端装备制造,德清的地理信息产业同样令调研团队印象深刻。在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数十家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发展,从无人机测绘、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到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小镇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德清依托 “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示范基地” 优势,已形成 “研发 + 制造 + 应用” 的完整产业生态,2024 年全镇地理信息产业产值突破 80 亿元,带动就业超 1.2 万人。调研团队发现,德清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有效破解了企业 “人才短缺”“技术瓶颈” 难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文化篇:活化非遗资源,乡愁文化点亮乡村振兴路​

“这是用德清本地毛竹编织的‘竹编茶具’,不仅保留了传统竹编技艺的纹路美感,还融入了现代实用设计,很受年轻消费者喜欢。” 在德清县新市镇非遗工坊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清竹编” 传承人沈师傅向调研团队展示着最新作品。调研中发现,德清县近年来通过 “非遗 + 文旅”“非遗 + 电商” 模式,让多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活” 了起来。目前,全县已建成非遗工坊 12 个,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超 200 种,2024 年非遗相关产业销售额达 1.5 亿元。


在莫干山镇仙潭村,调研团队还感受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鲜活气息。村内的 “仙潭文化礼堂” 不仅是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还陈列着老农具、旧照片等 “乡村记忆” 展品,成为游客了解当地历史的窗口。“我们每年举办‘年猪饭’‘蚕花节’等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 500 万元,村民人均增收超 3000 元。” 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德清通过 “文化 + 旅游” 融合发展,让乡村既保留 “乡土味”,又增添 “时尚感”,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共赢。​

生态篇:守护绿水青山,生态治理绘就宜居新画卷​

“以前这里是废弃矿坑,废水横流、垃圾堆积,经过治理后,现在变成了市民休闲散步的‘矿山公园’。” 在德清县舞阳街道五四村,调研团队看到了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据了解,德清县近年来大力推进 “矿山复绿”“河道治理” 等生态工程,累计修复废弃矿山 120 余处,治理中小河流 38 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55.1%,地表水 Ⅲ 类以上断面比例达 100%。

在五四村的生态农业基地,调研团队还了解到德清 “生态农业” 的发展模式。基地采用 “稻虾共作”“林下养鸡” 等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农产品通过 “绿色食品” 认证后,售价提升 2-3 倍。“我们通过‘合作社 + 农户’模式,带动周边 50 余户农户参与生态农业,户均年增收 2 万元以上。” 基地负责人说。调研团队认为,德清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将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路子。

撰文 | 周洁

图片 | 周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