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江羽凡)2025年7月28日,中国民航大学“探湘南女书古韵,续永郡非遗新章”实践队员慕名去了江永当地的女书园,江永女书园坐落于“女书复活岛”浦尾岛上,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式建筑风格 。作为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展示区,女书园是记录、储存女书文化的资料中心,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形式,全面展示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学术成果与民俗风情,被誉为“女书文化的立体教科书”,女书生态博物馆则是湖南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活体博物馆”,它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完整保存着女书习俗这一文化空间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真性 。但不巧正赶上了女书园闭园提质改造,脚手架把往日模样遮了大半。虽没看成完整的博物馆,倒也借着这“拆拆补补”的间隙,摸到了女书文化更细碎的温度。
图为“女书园”石刻
图为“江永女书文化林”标牌
顺着园子走,脚下石板、路边石椅,到处都刻着女书。那些笔画弯弯绕绕的,像老辈人悄悄传下来的密码。用手摸摸石椅上的刻痕,糙糙的纹路硌着指尖,恍惚能看见从前的女子,把心事、想念都藏进这些字里,让石头也沾了几分温柔。
图为刻有女书字符的路边石椅
最难忘是那女书学堂。红漆木门半开着,虽也沾了维修的灰,跨进去的瞬间,却像闯进了旧时光。学堂里立着一尊传统装扮的雕像,老木窗棂漏进些光,落在旧墙壁上。来访者们愣在原地,好似能看见许多年前,女孩子挤在这屋里,借着微光一笔一划写女书的模样——她们把对生活的盼头、藏在心底的悄悄话,全融进那些扭扭的笔画里,让这不大的学堂,成了专属女性的“心事盒子”。
图为“女书学堂”
女书生态博物馆在维修,可园子里的女书刻字、旧旧的学堂,早把女书文化的根,悄悄埋进每个来访者心里。那些被时光磨过的字符、落着灰的老门窗,明明安安静静的,却像在轻轻说:女书的故事,从来没断过。生态博物馆虽被围起来,但连接学堂的石板路,每块石头边都爬着女书单字,像蚂蚁搬着文化的种子;石椅背上刻的句子,是从旧账本、女书歌里抠出来的,读不懂字,却能摸到从前女子洗衣、织布时哼的调子。这些“碎碎的”女书,原是博物馆的“延伸展”——它把玻璃柜里的庄重,掰成了能踩在脚下、摸在手里的日常,让女书从“展品”活成了园子里的呼吸。
图为女书讲堂教室剪影
离开时,再次回望半遮半掩的博物馆和学堂,突然觉得维修不是遗憾——就像女书从深闺里慢慢走到世人眼前,如今修修补补,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听见它的声音。这一趟,没见着博物馆全貌,却在碎碎的旧时光里,摸到了女书最真的心跳。
图为实践队队员的合照
在女书园的“拆拆补补”中,实践队员们见证了文化保护的辩证法。那些散落在石板缝里的女书单字,那些绣在土布围裙上的祈福语句,比玻璃展柜里的文物更具生命力——它们证明着女书从未远去,而是以更轻盈的姿态得以传承。女书的故事,正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参与中续写新的篇章,而这些新时代的实践队员,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书写者。他们深知,每一次修复都是对历史的尊重,每一次触摸都是与文化的对话。女书,这古老而独特的文字,在他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传递着女性的智慧与坚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羽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