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刘宇轩) 近日,芜湖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池州古韵·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池州,探访“傩戏、十番锣鼓、青阳腔”非遗传承人,在学习实践中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舞傩戏:“活化石”需要青年传承
在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许鑫磊的引导下,实践队员参观傩文化展示馆,斑驳的木质面具错落有致地挂在墙上,彩绘剥落,红漆褪灰,一件件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傩面具”向实践队员们诉说着“傩文化”的历史厚重。
▲图为许鑫磊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傩文化展示馆
贵池区秀山门广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上,精彩的傩戏表演轮番上演,这些傩戏节目表演者中既有不满12岁的小演员,也有经验丰富的老艺人。许鑫磊向傩戏老艺人们介绍起实践队员:“这都是大学生,特地来看傩戏!学傩戏!”
“以前只传内不传外,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都教!”傩戏省级传承人刘当明和青山庙会市级传承人刘国平在访谈中发出呼吁,希望能有更多青年加入傩戏的传承队伍中。
实践团队队长刘宇轩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青年一代勇于尝试,敢于承担,才能让非遗的传承有着不竭的动力。我们也希望把非遗的文化魅力以及非遗传承人的这份坚守,以更贴近青年的形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傩戏!”
参访结束后,实践团队在傩戏传承人的指导下,深度体验傩戏面具、服装以及道具,并拍摄“傩文化”变装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后,浏览量突破5.5万。
奏锣鼓:“乡土味”走进大学校园
在杜村乡上峰村十番锣鼓展馆前,实践队员们演奏了十番锣鼓经典曲目,虽然技艺略显生疏,但其实早在实践开始之前,团队队长刘宇轩就带着学校戏曲社团的几位同学收集并整理了十番锣鼓的相关资料,尝试将十番锣鼓的传统曲谱——“工尺谱”整理成了通俗易懂的简谱,带着社团的同学们进行学习,并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进行了多场展演。
队员王宇祺是学校戏曲社团演奏的“中坚力量”,参与过几次十番锣鼓演出的他表示:“这次实践既是想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也是期望对十番锣鼓能有更全面的了解,回学校之后好好提升演奏技术。”
▲图为团队成员演奏十番锣鼓选段
“我也是从小就爱好锣鼓,祖父和父亲都是锣鼓队的,我们家代代相传。”老艺人罗顺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分享儿时自制乐器的趣事。“这些年找来学的人不算少,但能沉下心学透的不多。”罗顺语气坚定:“杜村十番锣鼓是省级非遗,传到我们这辈,绝对不能失传!你们大学生能在学校里把十番锣鼓演奏给更多学生听,那就再好不过了!”
鼓点再起时,团队成员与老艺人们的合奏开始了,虽然是初次配合,但锣鼓声却熨帖和谐,在“老艺人”们的带领下,这群大学生有了更坚定的信心,继续做好十番锣鼓的弘扬与传承。
唱“青阳”:“老古董”焕发时代生机
青阳腔博物馆内,青阳腔省级传承人、81岁的江进和青年演员柯敏为团队成员介绍青阳腔4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青阳腔剧场,实践队员们拿起红缨枪,学习“亮相、花枪、打斗”等经典动作,开启了非遗戏曲的沉浸式体验。
▲图为江进指导团队成员动作技巧
然而如今的青阳腔传承现状得来不易——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进放下热爱的黄梅戏工作,积极带头抢救、挖掘、研究青阳腔,推动相关专题片及舞台作品的推出、发行,青阳腔从濒临失传到再次焕发青春。退休后,江进充分发挥特长,以传、帮、带多种形式培养青年文艺人才,为宣传推广青阳腔注入新活力。
“青阳腔现在不一样了,有公司保护,建了学习基地,每年都排新戏。”江进拉着刘宇轩的手介绍,“这么多年来青阳腔受到社会的关注是很多的,特别是大学生。我非常开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定要靠你们年轻人的。”
听了传承人的嘱托后,队员王欣玥说:“将来我们计划发挥学校戏曲社的作用,在校园中开展相关展演活动,为青阳腔的守正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在多元非遗的学习实践中,芜湖学院青年学子触摸着传统文化的时代脉搏。正如刘宇轩所想:“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青年用心感受的‘活物’。”新时代青年当主动走近非遗,发现其美,守护其根,让传统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通讯员 洪倩)
撰文 | 刘宇轩 洪倩
图片 | 杨磊
审核 | 曹寅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宇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