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华东政法大学泉林法韵调研实践团队跨越千里,深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为期十余天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习惯法调研活动。
探寻傣族、基诺族生态智慧
7月11日,调研团队首站抵达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在当地干部的协助下,团队首先走进曼听村,围绕“法治文化与生态保护融合”核心议题,与傣族村民深入交流,并系统梳理《曼听村民小组村规民约》。这份自2021年施行的村规民约,将生态保护条款细化为具体行动指南,其中多处体现生态习惯法与当地治理制度的巧妙结合。
“这些规定不是简单的约束,而是我们与自然相处的老规矩。”曼听村村民向团队介绍,傣族传统的干栏式竹楼便是生态智慧的生动体现——底层架空不占耕地、为野生动物留存生存空间,“人”字形屋顶与竹木建材适配湿热气候,既通风防潮又实现资源就地取用,完美诠释了“取之有度、顺势而为”的生态伦理。
次日,团队前往基诺山寨,基诺族村民车林的讲述让调研更添温度。作为我国最后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基诺族人始终将“护林”“惜物”刻入生活:上山时随身携带工具清理垃圾,割胶时严格遵循“不伤橡胶树再生层”准则,特定时节与祭祀仪式期间全面禁猎。
“橡胶林是我们的生计,但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毁了山林。”车林说,这种“不竭泽而渔”的理念,让基诺山在成为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同时,仍保持着良好的生态风貌。
河州新貌,见证黄河流域生态蝶变
为确保调研样本的丰富性与科学性,7月17日起,团队兵分两路,分别前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临夏州东乡县布楞沟村,团队发现了“信仰+村规”的生态治理模式。该村村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教义中“爱护树木”的理念与现代生态政策深度契合。过去,布楞沟村梁峁光秃,植被覆盖率不足5%;如今,通过“工程造林+义务植树”模式,累计完成造林6750亩、退耕还林3765亩,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0%,群山已被云杉、油松覆盖。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布楞沟村将生态保护内容写入“顺口溜式”村规民约,“环境要洁净,柴草不乱堆;垃圾要分类,秸秆不焚烧”等条款朗朗上口,便于村民记忆与遵守。针对当地的干旱难题,村民还创新形成“雨水梯次利用”习惯:屋顶雨水引流至水窖,用水先洗菜、再洗脸,最后用于喂养牛羊,再结合“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多彩侗寨,共绘生态和谐新景
7月18日,另一路团队抵达贵州省黔东南州肇兴侗寨。这座拥有860余年历史的村寨,以“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闻名——稻田里“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鱼鸭粪便还田保育地力,形成闭环生态链。“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庄稼的,既省肥料,收成还更好。”侗族农户一边带领团队查看稻田,一边介绍这一传统农耕模式的生态价值。
侗族的生态敬畏还体现在文化传承中。当地织染绣工艺以花鸟、虫鱼、云纹等自然元素为核心图案,寄托着“万物有灵”的信仰;《肇兴村村规民约》更是将生态保护与景区管理、村民福利挂钩,共同助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这些民族地区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习惯法的强大生命力。”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从傣族竹楼的建造智慧,到基诺族的护林传统,从布楞沟村的“信仰护绿”,到侗族的“稻鱼共生”,各地均实现了传统习惯与现代治理的有机融合。
此次调研不仅是华东政法大学学子践行“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更展现了当代青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思考。正如团队成员所言:“民族地区的生态习惯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活化石’,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份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祎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