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江永三千文化脉络,解码上甘棠与女书的女性传承密码——中国民航大学青年大学生前往上甘棠村展开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31 15: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江羽凡   阅读 1.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江羽凡)2025年7月27日,“探湘南女书古韵,续永郡非遗新章”实践团队队员提前做好了解与准备,深入江永县上甘棠村,围绕“江永三千文化”(上甘棠古村、江永女书、千家峒)展开调研。团队以“女性视角下的文化传承”为切入,通过走访古民居、研读村史博物馆,揭示上甘棠古村与女书在物质遗存、精神表达维度的深层关联,解码湖湘女性文化传承的千年密码。

图为上甘棠博物馆全景

一、女书对联:古村门庭的“女性表达现场”

上甘棠村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与江永女书、千家峒并称“江永三千文化”,展现了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和儒家传统精神。踏入上甘棠古商业街,青石板路旁的民居门庭率先勾勒出独特风景:朱红对联上,纤细如蚊的字符呈弧形排布,与传统书法的方正笔锋形成强烈反差。“村里八成家户的对联,过去都是女眷用女书写的。”

团队走民居发现,许多处仍有女书对联遗存:古商业街灯笼标注“小满”“清明”等节气,暗合女书记录生活的功能;民居门庭的菱形“福”字两侧,女书字符经专家解码,竟藏“家睦人安”的祈愿。“女书对联是古代女性为数不多的‘公开表达’,既呼应年节传统,又藏着私密心意。”。

图为用女书字符书写的对联

图为上甘棠村的居民区街景

二、博物馆寻迹:古建筑里的女性生活密码

在上甘棠村史博物馆团队发现更丰富的女性文化线索:

阁楼布局:展陈的古民居模型中,阁楼多位于正屋东侧,空间封闭、仅设窄窗——这正是古代女性起居、研习女红的专属场域。“阁楼像个‘文化茧房’,困住身体,却困不住精神。”队员观察到,展品中的绣品残片,边角隐现女书字符,“或许是女子把心事绣进了嫁妆”。

图为上甘棠村民居建筑

碑刻遗存:博物馆复刻的寿萱亭碑尤为震撼:清代周氏因“助赈修桥、教子有成”获封“五品宜人”,亭内《他字歌》以81个“他”字,从女性视角阐释治家哲学。“这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突破私域、影响公共生活的实证。”江永县文化局干部李娜解读。

图为上甘棠村附近风光

三、文化互文:古村与女书的“双重镜像”

上甘棠古村距女书核心区上江圩仅30公里,历史通婚、节庆互访频繁。两者曾形成 “物质—精神”互动闭环:

古村是女书的“生活背景板”:阁楼、绣品、节庆民俗,为女书创作提供现实素材——女书《婚嫁歌》中“红盖头、青石板”的描述,与上甘棠古婚俗高度契合

女书是古村的“精神解码器”:古代女性或通过走亲访友传递女书,用女书记录村史传说(如月陂亭修桥故事),将民俗融入歌谣。“上甘棠的砖石藏着生活,女书的字符藏着灵魂,二者拼接出江永女性的立体人生”。

图为实践队员讨论展柜内容的场景

四、传承新声:博物馆里的“古今对话”

在博物馆展厅,团队发现当代传承的生动尝试:女书传承人将上甘棠古村故事编成歌谣,教村民用女书书写“甘棠四季”;展柜中,青少年创作的女书作品与古对联并置,新旧字符在玻璃展柜里完成“千年对话”,这种传承为上甘棠古村注入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的合照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通过场景还原、文本解码、传承观察,揭示上甘棠古村与女书在女性文化维度的深层关联,助力“江永三千文化”的活态传承,让湖湘女性的千年智慧,在当代持续闪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江羽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