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1日讯(通讯员 赵世杰、龚俊霖)乡村振兴,青年何为?2025年7月,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学院“乡韵薪火”实践队以镜头为媒,以脚步为尺,奔赴龙华村梅子寨开展乡村振兴产业调研与宣传行动。
▲图为梅子寨乡村风貌全景
青春集结:向乡村进发
7月7日晨光初绽,实践队踏入龙华村梅子寨。这个曾寂寂无名的山村,如今因集体年收入破百万成为区域标杆。队员们穿梭于青山碧水间,深度探访六大特色产业,用专业设备捕捉振兴脉动。
▲图为乡韵薪火队全体成员与梅子寨负责人合影
盛夏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实践队员们的炽热脚步。乡韵薪火队全体队员怀揣热忱奔赴乡村,以青春温度温暖乡土,用担当作为共筑振兴梦!
产业矩阵:文旅融合激活山水
“梅烦恼”咖啡厅:实践队首站探访网红品牌“梅烦恼咖啡”,梅子寨的特色名片之一,露天庭院中咖啡香气氤氲,镜头下,咖啡师娴熟的手冲技艺,队员们的实践与品茗,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下了文旅消费新场景的蓬勃生机。
手工作坊集群:梅子寨手工DIY工坊里,陶艺与丝扇制作的魅力扑面而来。陶工揉泥拉坯、指尖刻花,陶土蜕变为精美器皿;蚕丝轮转化作精致素扇,画笔勾勒梅寨山水。队员们试做陶艺拉坯,在泥土流转中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更读懂手艺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图为队员们穿梭手工作坊与梅溪冷泉探访特色产业
梅溪冷泉乐园:山涧清泉变身生态乐园,天然石潭与步道、休憩区巧妙融合。这里原是荒溪,如今成了一番别样风景。
▲图为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在梅溪冷泉合影
梅间小筑民宿群:夯土老房新生为禅意雅舍,露台正对山林河间。
龙华葡萄园/茶园:葡萄藤下采摘客盈门,茶山上无人机俯拍绿浪翻涌——农旅融合让“绿叶变金叶”。
▲图为龙华村葡萄牙与茶园特色产业图片
红色铸魂:革命血脉赋能乡村
龙华村深挖“三隅游击队”红色基因,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图为乡韵薪火队全体成员与龙华村委负责人合影
革命斗争史展览馆:这里有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在抗战时期,游击队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当时,环境艰难,但是革命先辈们毫不畏惧,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毅然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
红色研学路线:粤赣先遣支队突击大队于1947年、1948年春节和1948年10月挺进三隅乡时均驻扎此岩设哨所。村中建立了抗征抗暴农民会小组与抗征抗暴独立小队,群众基础好,会主动送食物关爱武工队,协助放哨。
党员在此重温誓言,实践队聆听村委书记讲述游击战往事。“红色是龙华最厚重的底色”,村支书抚过广场纪念墙。
实践洞察:乡村振兴密码
实践队提炼龙华村“红绿相生”发展逻辑:
空间重生:废弃农房→民宿作坊、荒芜溪谷→亲水乐园
产业链动:咖啡引流、手作留客、红色研学深化体验
品牌聚合:“梅子寨”统一标识覆盖农品、民宿、文创
青年行动:传播赋能
作为乡村宣传突击队,队员们做了以下工作:
影像档案库:累计拍摄产业流程、红色场景素材72G,为龙华村宣传片的拍摄、宣传海报制作及“乡村振兴照片墙”储备核心内容;
故事采集者:录制咖啡制作工艺、手工制作技艺、老党员红色记忆。
经验解码官:凝练“红色铸魂、生态打底、产业联动的龙华模式”,写入调研报告。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海报成果展示
离村时,展览馆党旗正沐浴夕阳。乡韵薪火队此行不仅完成了产业影像记录,更将提炼“文旅融合、品牌驱动、生态变现”的梅寨经验,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传播力量。
撰文:龚俊霖
图片:梁家乐
一审:赵世杰
二审:周梓健
三审:林锦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世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