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1日讯(通讯员 丁力)2025年8月16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石榴同心·民族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西疃村,开展以“解码回族文化密码”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回族居民深入交流,团队旨在挖掘回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搭建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以实践为载体,推动基层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深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志愿者正在采访西疃村居民 李琪琪 供图
实践互动阶段,“红石榴”志愿队深入西疃村居民家中,主动与不同年龄段的回族居民展开交流。志愿队利用提前准备的双语交流素材,用汉语结合回族日常用语与村民对话,并通过图文手册、案例讲解等形式,向村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核心条例,重点说明非遗保护的意义与个人参与途径。交流中,一位回族村民围绕饮食文化与民族节日展开分享,结合家庭生活实际,向志愿队介绍回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理念:“传统饮食讲究食材新鲜、制作规范,从采购、加工到烹饪,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祖辈传下的生活规范,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生活智慧的体现。”该村民还提及优秀民族节日的习俗,如节日期间走亲访友、分享美食的传统,并端出家庭自制的传统美食“油香”,供志愿者品尝。
▲图为志愿者正在与居民深入探讨民俗传统 李琪琪 供图
在与村民的深入访谈中,志愿者发现当地部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面临着现实挑战。当地许多传统手工艺因学习周期长、经济回报慢难以吸引年轻人,加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非遗技艺如回族武术等面临失传风险。与此同时,外界对回族文化的认知仍较多停留在饮食层面,对其民俗内涵、节日文化等了解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西疃村已形成一套初步的应对方案。据当地人介绍,村里依托当地文化资源,设立非遗技艺培训班,邀请村内掌握铜器锻造、回族武术的老一辈传承人担任讲师,每周固定开课,同时为参与学习的村民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以此降低学习成本,吸引年轻人参与。更具代表性的是回族青年马晓燕的实践:此前在城市从事新媒体工作,2024年主动辞去工作返回西疃村,专注于回族传统婚礼文化与节日习俗的挖掘与推广。通过走访村内老人,系统记录婚礼仪式的流程细节、服饰特点与文化寓意,拍摄成系列短视频发布于社交平台。目前账号已积累数万粉丝,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回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带动村内3名青年加入文化传播队伍,为传统民俗注入现代传播活力。
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寻,更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记录。文化传承需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延续发展,既保留文化根本,又结合时代需求创新传播方式,力争民族文化能跨越时空,持续生长,生生不息。(撰稿:丁力 沈星 供图:李琪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玉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