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创新实践,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双河拾光”实践队于近日前往合肥北乡双河水稻育种基地,走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育种专家张效忠教授。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实践团队深入认识了水稻育种科技的前沿进展,真切体会到农业科研工作者扎根大地、服务乡村的匠心和使命,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稻海扎根,初心如磐
在示范基地内,张效忠教授俯身捻起一株稻穗,向队员们细致讲解水稻育种的关键环节与近年技术突破。作为安徽省水稻育种领域的核心专家,他常年扎根双河基地,已成功培育出7个通过省级审定的优质水稻品种,并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称号。面对学生的提问,他语气沉稳:“过去这里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如今干万级政府资金投入打造出现代化农业平台。我的任务很明确——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优良品种切实帮助农民增收。”烈日下,他身着田间作业服,手指稻穗,专注地向队员们讲解品种特性。阳光炙烈,汗水沿额角滑落,他却浑然不觉,只将目光凝聚于金黄穗粒之间。双脚深陷泥泞,每一次移动都带着泥土厚重的黏连感,然而他的动作与讲解却始终沉稳从容,仿佛与这片试验田早已融为一体。
▲图为张效忠教授向队员介绍水稻品种
再生双收,科技破浪
行至再生稻试验田,张效忠拨开稻丛,向团队解释该品种的特殊优势:“头季收割后,稻桩休眠芽可二次萌发,实现一季种植、两季收获。”目前该品种亩产已突破1000公斤。他望着一株穗粒形态初成、随风飘扬的稻穗补充道,每一候选品系都须历经抗病、抗倒伏、米质等十余项系统性测试,最终仅有综合表现最优的品种方能进入推广阶段。队员注意到,每株水稻皆挂有不同颜色标识,张教授解释道:“这是它们的身份标识,用于记录株高、穗粒数等性状,所有数据精确到毫米和粒数,为品种优选提供依据。
▲图为标有识别标牌的水稻植株
稻鸭共育,生态循新
突然,一群麻鸭从稻丛中窜出,扑翅掠过水稻植株,在水面划出细密涟漪。张效忠教授随即向实践团队解释,这是基地刚刚试用的稻鸭共生综合种养模式。队员们了解到鸭群在田间穿梭活动,能有效去除杂草和害虫,同时它们的踩踏和啄食有助于疏松土壤。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鸭类的排泄物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天然有机肥料。他俯身观察着鸭群与水稻的和谐互动,是研究者,是实践者,更是生态智慧的传承者。对于实践队的到来,他表示十分欣慰,这意味着有更多人关注农业科技、投身乡村振兴,愿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稻穗承载试验田的希望,也串联起创新的脉络。
▲图为稻鸭共生模式中的麻鸭
田园新梦,乡创未来
从张效忠教授一稻一种的执着中,实践队成员感受到的不仅是一穗一禾的科研精粹,更是一耕一耘对乡土大地的深沉守望。走访的最后,成员们运用专业知识,积极为合肥双河景区打造提出意见,例如建设稻鸭共生文化双语公园,融合科普教育、农业观光与休闲体验,既服务银发群体的乡土情怀,也吸引青年返归田园慢生活。这一提议,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探索,更是科技赋能农业、人才回归农村、生态反哺乡村的创新实践。
▲图为“双河拾光”社会实践队与张效忠教授及基地高站长合影
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现代农业的实地调研,更是一场青春与科技的双向奔赴。实践队员走出课堂,亲身感受水稻育种科技的精密与农业创新的价值,在深入田间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科技兴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与认同。活动搭建了青年学生与农业科研工作者之间的桥梁,促进他们思考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激发新时代青年人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 | 刘宇轩
供图 | 梁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宇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