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韵绣彩,匠心传承——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子前往贵州省展开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1 16: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徐畅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传承苗绣技艺,延续匠人精神,2025年暑假,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的非遗传承队前往贵州,圆满完成了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现场调研、采访非遗传承人、亲身实践等方式,开启了一场与苗绣非遗文化的深度对话。

成员们首先参观了贵州省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她们系统了解了苗绣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支系的特色。博物馆展示的明清时期苗绣精品让团队成员流连忘返,那些历经百年依然鲜艳的色彩,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未被文字记录的故事。博物馆之行,队员们对苗绣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又拜访了当地的苗绣非遗文化传承人,近距离了解苗绣在当代的发展。

在了解了苗绣历史以后,成员们来到了苗绣发源地之一的猫猫河村。

清晨的猫猫河村笼罩在薄雾中,团队成员在这里见到了长裙苗支系的任永敏老师。任老师的工作室挂满了各式苗绣作品,从简单的平绣到复杂的打籽绣、贴布绣,从繁复的龙纹到精致的花鸟图案,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苗绣不是简单的工艺品,它是我们苗家人的文字,是穿在身上的史书。”任老师一边演示双针绕线绣技法一边告诉成员们。最令人赞叹的是,她将传统绣法结合进了当代文创作品:耳饰、胸针、冰箱贴等等,让传统苗绣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次日,队员们有幸拜访了省级非遗传承人甘小芝老师(2015 年 2 月,她被认定为《苗族织锦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15 年 6 月被认定为《苗族织锦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 年 12月被认定为《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短裙苗支系的代表,甘老师的作品以织锦图案为特色,与长裙苗以绣为主的习惯形成鲜明对比。

“我八岁开始学织锦,到现在已经绣了三十多年了。”甘老师笑着说,团队成员也在采访中了解到了她的非遗传承历程,以及目前产业发展和传承困境,她说,“现在最希望的是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通过所学知识带动非遗创新,打开织锦新市场。”同时她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如何用传统针法创作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让成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创新可能。

实践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受邀来到当地苗族成员家中,亲自试穿传统苗族服饰。在奶奶的帮助下,穿上了厚重的银饰盛装,每件银饰都有其特定的佩戴位置和象征意义。站在镜前,镜子中的成员仿佛变成了苗族少女,这身装扮不仅美丽,更带着一份文化的重量。在这一刻,头上的装扮以及身上所穿的一针一线结合上实践的主题,成员们才真正理解了何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作为当代大学生,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苗绣的每一种纹样都是一个文化符号,记录着苗族的历史轨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成员们相信,非遗传承不应只是保存,更应该是创新,只有在不断创新中,传统文化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个夏天,与苗绣的对话还在继续。苗绣密码,等待更多年轻人来解读;非遗传承,需要更多青春力量的加入。

撰文 | 徐畅

图片 | 李影春 陈彦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