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滇途:让美育微光,点亮滇地夏

发布时间:2025-09-01 17: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宗轩   阅读 66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 年暑期,为响应国家 “三下乡” 社会实践号召,助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大连海事大学海帆滇途暑期支教队组建 17 人专项团队,从辽宁大连出发,跨越 3000 余公里,抵达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白沙古镇白沙完小,开展为期 18 天的暑期支教活动。活动自 7 月 28 日正式启动,于 8 月 15 日圆满落幕,累计覆盖该校 1-6 年级学生 60 余人,通过 “课堂教学 + 实践活动 + 家访沟通” 三维模式,为高原学子带来知识启蒙与视野拓展的双重体验。

支教队结合白沙完小教学需求与队员专业特长,开设财商课程、航海启蒙、艺术手工、体育健康等 8 类课程,既弥补传统暑期教学的空白,又通过 “大山外的世界” 主题分享课,以图片、视频形式介绍城市发展、高校生活与海洋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雪山脚下的户外课堂让运动点燃活力

白沙完小位于玉龙雪山脚下,夏季气候凉爽,支教队充分利用户外场地资源,将体育课堂搬到篮球场。体育老师刘圣带领学生他以 “运球接力赛”“趣味传球小游戏” 为主要形式,搭配简单热身操,降低运动门槛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通过团队游戏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意识与规则观念。刘圣表示,此次教学让他对 “体育育人” 有了新理解,比起技巧传授,更重要的是看到学生从胆怯不敢碰球,到主动参与、互相配合的转变,这种性格上的成长,是支教过程中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刘圣老师在体育课上和小朋友们打篮球。余海艳供图​

教室中的创意课堂:用手工留住自然之美

为激发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支教队开设自然手工课程,其中 “植物拓印” 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内容之一。老师李思琪提前带领学生在校园内采集树叶、小花、四叶草等自然素材,再准备白布、环保染料、木槌等工具,通过 “选材 - 排版 - 固定 - 敲打” 四步教学,引导学生将自然纹理转化为艺术作品。

图为李思琪老师的树叶拓印课堂和成果展示。余海艳供图

“老师,我想把枫叶和花瓣放在一起,这样拓出来会像小裙子!”课堂上,学生们分组合作,有的负责摆放植物,有的控制木槌力度,教室中此起彼伏的敲打声与讨论声交织。两节课后,60 余件植物拓印作品完成,支教队特意在教外布置展示区,形成独特的 “夏日自然墙”。这些作品不仅成为学生的暑期纪念,更被支教队整理成册,作为礼物赠予学校,成为支教队留下的永久记忆。

村落里的家访沟通:以真诚搭建信任桥梁

8月4日的下午,白沙完小的阳光斜斜洒进白沙古镇的村落,5名队员踩着青石板路,走进班级小姐弟李良悦和张敬华的家中。桌椅旁边,一位队员握着孩子奶奶的手细细询问,听着小姑娘小声讲起课本里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队员们眼眶微微发热。临走时,他们摸了摸孩子们的头;转身后,木楼的屋檐下,一串玉米穗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串起了沉甸甸的希望。

图为队员对小孩子进行家访和离别时的合照。吴宗轩,王紫晗供图

据统计,此次支教累计授课 72 课时,开展主题活动 4场,完成家访 2 户,形成包含教学方案、学生反馈、活动总结的完整资料,为后续支教工作提供参考。

大连海事大学海帆滇途支教队队长表示,此次 “三下乡” 活动是高校服务乡村教育的具体实践,“18 天的时间很短,但我们希望通过知识传递与情感陪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向外探索’的种子。未来,支教队将继续优化课程设计,建立长效沟通机制,让支教的力量持续传递。” 白沙完小校长也对支教队表示感谢,“这些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新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的暑期教学注入了活力。”

撰文|李梦帆 沈佳垚 范泽源

图片|余海艳

审核|吴宗轩 李梦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宗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