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齐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探寻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迹数旅实践团前往蒲松龄纪念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观学习活动,深入探寻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平与创作足迹。
图为蒲松龄像
在蒲松龄故居门前,实践团成员们合影留念,古朴的砖墙与拱门见证了这次意义非凡的文化之旅的开启。踏入纪念馆,成员们便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包围。实践团先是参观了老照片、古籍、书画等展区,在陈列着老照片的展区,成员们驻足良久,这些照片生动展现了蒲松龄生活年代的场景与相关建筑风貌,为大家还原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历史背景。成员们仔细观察,互相交流着对照片中场景的理解,在脑海中勾勒出蒲松龄当年的生活画卷。在古籍陈列区,一本本珍贵的古籍善本整齐排列在玻璃展柜中。实践团成员们凑近展柜,仔细端详着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书籍。泛黄的纸张、娟秀的字迹,都在诉说着它们的历史价值。成员们轻声交流着对这些古籍的认识,感受着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在书画展区,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吸引了成员们的目光。这些作品以《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为题材,通过画家的笔触,将故事中的人物与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成员们在欣赏书画艺术的同时,也再次重温了那些经典的故事片段。在一个展柜中,陈列着《聊斋志异》的手稿(影印本)。成员们小心翼翼地靠近展柜,仔细观察着手稿的字迹。看着这些承载着无数奇幻想象的文字,大家仿佛能感受到蒲松龄当年创作时的专注与热忱。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图为《聊斋志异》手稿
随后,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成员们来到一处展示着巨型书本造型的展品前。书本上镌刻着古朴的文字,正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片段,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奇幻瑰丽的故事。展柜旁的展板上,赫然印着郭沫若先生对《聊斋志异》的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工作人员向成员们介绍,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常常深入民间,搜集各种奇闻异事,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将其融入作品中。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鬼怪故事,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就像《促织》中,通过描写成名一家因蟋蟀而遭遇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败;《席方平》则借席方平魂赴冥府为父伸冤的故事,批判了封建司法制度的不公。成员们纷纷驻足品读,一位同学感慨道:“这句话太精准了,以前只觉得书中故事新奇,现在才明白,那些鬼怪故事背后藏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成员们对《聊斋志异》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敬佩蒲松龄关注社会现实、敢于揭露黑暗的勇气和担当。
接着,成员们来到介绍蒲松龄生平的展区。这里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详细讲述了蒲松龄的求学、婚姻等人生经历。成员们认真阅读着每一块展板的内容,深入了解这位这位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感受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喜怒哀乐。随后,成员们来到一幅大型壁画前。壁画生动再现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的场景,画中人物神态各异,仿佛将大家带入了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世界。成员们站在壁画前,久久凝视,心中对蒲松龄的敬仰之情愈发深厚。
期间,实践团成员们有幸与蒲松龄第十一代嫡孙进行了交流并合影。老人和蔼可亲,他表示,蒲松龄留给他们最宝贵的不是名气,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家风。从小家里就教他们,做人要谦逊有礼,遇事先想让,对人要包容,做事要干净,对长辈要孝顺,待人接物得有温度。就像蒲松龄写《聊斋》,字里行间都是对世道人心的关照,这种精神他们后辈一直记在心里。成员们认真聆听,还就家族如何传承这些家训向老人请教,老人结合生活实例一一解答,朴实的话语让大家深受触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蒲章俊先生合影
此次参观学习,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迹数旅实践团成员们收获颇丰。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蒲松龄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其作品在后世的深远影响,更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齐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努力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恩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