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声越岭·青春同行——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织翼支教服务队赴云南华坪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1 21: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果、黄润之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9月1日讯(通讯员 田果、黄润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师范生则是未来教育事业的生力军。为深入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初心,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织翼支教服务队跨越山川,奔赴云南华坪,开展“川声越岭 青春同行”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以青春之声传递知识星火,以赤子之心体悟教育真谛,在教育帮扶中涵养师德师风,在实践磨砺中坚定育人信念,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基础教育的征程中绽放师者光彩。

行走悟初心,让师者使命 “立” 起来

“教育是点燃火焰,不是注满水桶。” 在张桂梅事迹陈列馆,织翼支教服务队队员们被 “燃灯校长” 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坚守深深震撼。馆内实物、照片详细介绍了张桂梅校长从早年艰辛创业,到教育探索坚守,再到创办华坪女高的风雨历程,每一处细节都生动诠释着她“无私奉献教育”的崇高精神。即便面对生活重重磨难,她始终以“教育初心”为炬,用永不褪色的爱与期望,为教育写下最动人的实践注脚,队员刘可盈在日记中写道:“所谓师德,就是把学生的梦想当作自己的信仰。”​

走进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队员们站在写满励志标语的教学楼前,看着课间操时学生们昂扬的身姿,仿佛触摸到这片土地上教育脱贫的滚烫脉搏。

在华坪廉政文化公园,大家沿着廉政长廊缓步前行,本土清官廉吏的故事让 “师者先正己” 的信念愈发清晰。

驻足芒果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了解到特色产业如何通过教育赋能实现提质升级,队员们更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连接乡土与未来,让师者的责任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这些行走的课堂让队员们在 “观、思、悟” 中明白:师者的肩膀,既要扛起知识传授的责任,更要托举万千学子的人生希望,既要守得住清贫初心,更要看得见时代远方。

实践练本领,让育人技能 “强” 起来

“备好一堂课,要像农民深耕土地般用心。” 这是队员们在支教课堂上收获的深刻感悟。针对华坪山区学生的认知特点,织翼支教队构建起 “红色铸魂 + 实用赋能 + 创新拓界” 的课程体系。

党史红色文化课程里,孩子们在 “红军过云南” 情景剧里读懂信仰力量。禁毒宣传课上,通过仿真模型展示与案例分析筑牢防毒防线。反诈教育与普法宣传课程中,用 “乡村版” 案例解析让法律知识走进日常生活;生涯教育课上,队员们结合华坪产业特色,引导学生规划 “家门口的成才路”;AI推普课程更成为课堂新亮点,智能语音测评系统让普通话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在课后反思会上,队员们常常围绕 “如何让课堂更有温度” 展开激烈讨论。这些探索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优秀的教师不仅要 “术业有专攻”,更要 “因材施教”,用爱心与智慧搭建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扎根育情怀,让教育理想 “实” 起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探寻山区教育的真实模样,队员们构建起 “多方联动 + 深入基层” 的调研网络。

与共青团华坪县委召开交流会,围绕 “青年教师成长”“教育帮扶长效机制” 等议题交换思路,明确 “校地协同” 的帮扶方向。

走进华坪县职业高级中学,与党委领导班子座谈,详细了解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衔接痛点,为后续课程设计找准坐标。

穿梭在乡镇集市开展街头调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教育政策,收集到 “希望多些职业技能课”“想让孩子学好普通话走出去” 等朴实诉求。​

这场跨越川滇的教育实践,不仅是四川师范大学 “思政铸魂、实践育人” 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师范生在社会课堂中锤炼师者品格的成长之旅。​未来,这些青年学子将带着华坪的星光与嘱托,在三尺讲台上书写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初心答卷,让师者之德如星火燎原,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