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2日,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双河拾光队”走进合肥北乡双河景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赋能”为主线,通过历史研学、志愿服务、产业调研、文化传播等系列实践,解码双河乡在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振兴密码,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视角,在江淮大地上书写了青年服务乡村的青春答卷。
绿色筑基:科技赋能生态农业转型
走进双河水稻育种基地,千亩“再生稻”在微风中翻涌绿浪。团队跟随育种专家张效忠教授学习“稻鸭共生”生态模式:麻鸭穿梭田间替代农药除草,稻桩再生实现“一种双收”,亩产突破1000公斤。更令队员们惊叹的是“数字稻田”——每株稻苗的株高、穗数均录入数据库,科技赋能让农耕智慧焕发新生。
▲图为张效忠教授在田中向队员们介绍水稻品种“劳模”崔兴文的“稻虾共养”基地则展现了循环农业的效益:龙虾排泄物肥田,稻谷为虾遮阴,一田双收年入20万元。他还创新开发荷叶茶、直播带货,带动50余户残疾家庭就业。“生态与效益可以双赢,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绿色答卷。”队员们记录下这些鲜活案例。
▲图为团队与劳模合照
银色润心:志愿服务暖民心显担当
实践队走进双河社区开展敬老服务。在居委会吴书记带领下,队员们分组为孤寡老人打扫居室、整理杂物,细心检查电路安全并讲解居家常识。“看到老人脸上的笑容,突然明白‘老有所养’不仅是物质保障,更是情感陪伴。”队员们在劳动中感悟到孝亲敬老的时代内涵。
▲ 图为团队助老活动结束合照
团队在负责人张宾带领下走进双河小学,为“合肥北乡历史文化与乡村振兴”讲座提供志愿服务。从会场清洁到茶水服务,从路线引导到资料发放,队员们以细致协作保障活动顺利开展。讲座中,张宾详细解读景区“文旅+农旅”融合模式:打造沉浸式历史研学路线、推出农事体验项目、举办非遗展演活动,多业态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这种‘以历史为魂’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队员们在笔记中写道。
▲ 图为团队于双河小学合照
金色兴业: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双河乡创新打造"农业+旅游+体验"融合模式,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千亩荷塘的观荷采莲与稻虾共生联动发展,林下采耳基地让游客体验木耳采摘乐趣,瓜果采摘园实现"田间直达餐桌";每逢赶集日,稻虾米、手工香油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众多游客,部分农户通过直播带货实现销售额年增30%;创新的"飞越双河"低空观光项目更以498元/次的体验价开辟乡村高端旅游新市场。这些农旅融合项目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图为团队活动结束合照
此次三下乡活动,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江淮大地,用镜头记录稻田与阳光的交响,以译笔传递红色文化与农耕智慧,更在劳模故事中读懂“奋斗”二字的分量。乡村振兴不是单色素描,而是多色交融的画卷。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双河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青年智慧,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机,让青春汗水浇灌出更绚丽的振兴之花。
供稿 | 梁瑶
供图 | 刘宇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