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一支来自郑州大学的实践团队--“艺启乡缘”利用暑期时间走进海南的村落与山谷,他们前往海南省三亚市黑土村、三亚市中寥村、海南槟榔谷黎苗文旅游区以及海口市“898”艺术村,用画笔、镜头和热忱,开启了一场艺术与乡土深度对话的实践之旅。这支队伍聚焦“海南特色艺术村落与非遗工坊”,通过“艺术介入+文化传承”的双轨模式,探索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本团队以“艺脉相承--非遗与艺术乡村活化行动”为宗旨,试图在海南的热土上,找寻那些藏于乡野的文化珍珠,助力本土文化IP的打造与传播。
一、古焰陶韵--黑土村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三亚市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就坐落于黑土村委会所辖的自然村布曲村中。
图为实践队员们来到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
布曲村中,黎陶的影迹随处可见。蒸饭的糯米锅、待客的茶具又或是摆放于庭院用于装点的陶罐,大如蒸酒器、小如盐罐汤匙,曾几何时,黎陶也如空气般渗透在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成为村庄当中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线。
图为队员在村民指引下在参观露天黎陶烧制现场。
队员们在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中体验黎陶制作,技艺所中分为拉胚体验区、半成品区、成品展示区以及创新工作室等,他们在此亲眼目睹古老技艺的现场制作、亲手制作专属纪念品、学习黎陶历史和文化,助黑土村走向乡村振兴。
图为技艺所中的创新黎陶作品。
图为队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体验黎陶制作。
实践队员在合作社的支持下,学习黎陶制作工艺,尝试推销黎陶产品。青年向传承人、村民系统学习黎陶制作工艺,将现代美学融入黎陶产品设计,走访村落,收集黎陶历史故事、文化符号,将古老的图腾、纹样提取出来转化成现代人喜欢的文创产品、短视频,他们的年轻视角和创新思维,帮助黎陶技艺从“泥间传承”走向现代市场,实现文化血脉的延续。
在学习黎陶制艺之余,实践队员还与传承人交流“是否尝试将黎陶与现代审美结合”以及采访道“像这样的大学生群体用绘画、设计等方式来宣传黎陶,您对其有什么期待或者建议吗?”。传承人思考片刻缓缓说出“希望你们画的、设计的,魂还是黎陶的魂。可以把它变好看、变时尚,但不要为了漂亮就把根丢了。最好能先静下心来,听听每道花纹背后的老故事。年轻人用新的办法来宣传黎陶,这是值得高兴的。以前都是手把手教,靠嘴巴讲,最多来个游客拍张照。年轻人会用画画、做设计、拍视频这些新花样,能让外面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看见黎陶文化,这是大好事”。
图为队员前往与传承人交流、学习制陶艺术。
图为非遗传承人正在制陶。
二、黎绘新语--中寥村
中廖村是海南三亚纯黎族聚居村落,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等称号,在这里,黎族非遗文化是流淌在生活肌理中的鲜活血脉黎家小院是中寥村当中具有生活气息的“非遗工坊”,在这可观赏到黎锦、黎陶、藤竹编织,听到鼻箫与民歌。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中寥村中的“黎家小院”。
实践队员在黎家小院看黎族阿婆指尖翻飞;观察到院中古法捏制的陶器粗粝而温润;以及有很多村民编织用处多样的藤竹--村民采撷雨林青藤与翠竹,编成背篓、箩筐等。实践队员助乡村提高观赏性,用竹编、旧陶罐等本地材料打造小景观。
图为黎族阿婆在编织黎锦照片。
图为队员拍摄到房屋中黎族阿叔吹鼻萧。
村庄中黎族特色的图腾墙绘不仅是色彩的艺术,更是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创造性对话。实践队员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到创作者将黎锦甘工鸟纹、大力神图腾等非遗符号与现代艺术语言相融合,使老旧墙面变身传承黎族文化的露天美术馆。这些墙绘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成为“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员在黎族人民带领来到黎族图腾墙绘处。
图为实践队员在黎族人民带领来到黎族图腾墙绘处。
三、活态非遗--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它源于真正的黎族村落,其核心魅力在于对海南原住民黎苗文化,尤其是黎族文化的深度、活态展示与传承。
图为槟榔谷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村”。
实践团队在这看到94岁的文面阿婆手中梭子穿梭,黎锦上的甘工鸟图腾渐次浮现;阿婆指尖翻飞,腰织机吱呀作响编织竹藤。十年前,当"乡村振兴"还未成为热词时,这片土地早已悄悄探索着自己的答案。
图为吹鼻萧的黎族技艺传承人与队员交流演奏技巧合照。
为了更深入理解文化魅力,实践队员认真学习竹藤编织,并在黎族阿婆的指导下亲自体验制艺过程,成功制作出一个竹藤手工品。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考察竹藤手编文化。
图为组员近身学习黎族阿婆编织竹篮过程。
接着,实践队走近正在消失的黎族传统建筑--船形屋,山性与海性相结合的独特建筑,是黎族人飘洋而至的历史见证。实践队员向传承人了解黎族文化历史,有助于更好地宣传非遗文化,借文化标志物打造本土文创。
图为实践队员在和传承人学习、沟通黎族文化
艺术不是远离尘嚣的孤芳自赏,而是可以扎根土地、温暖人心的力量。每一处线条、每一次快门、每一段对话,都是青年试图“传统更年轻,让乡村更生动”的诚挚努力。
撰文 | 王科清 卢传巧
图片 | 王明孔 曾雪竹
审核 | 张晶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宇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