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山河之约。2025年暑期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子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调研实践团”深入甘肃省临夏州,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使命,用脚步丈量黄河脉络,用行动书写生态答卷,绘就一幅融合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的临夏新画卷。
触摸黄河脉搏,感悟文明力量。
实践团一行抵达永靖县,首站便来到了黄河文化博览园。在雄伟壮观的刘家峡水电站大坝前,成员们纷纷驻足凝视,在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影间,仿佛看到了新中国水电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刘家峡作为中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在我国水电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国重器的背后,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成果。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青年,将专业所学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洪流中去!”实践团成员谢奕不禁感慨。
如今的刘家峡,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推陈出新,不仅成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还是游客们踏青避暑的绝佳选择。实践团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下,了解到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大家频频点头,深表认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水电站工作人员交流。
在临夏地质公园博物馆,恐龙化石与远古地层纹理无声诉说着地球变迁,这些静态的展品仿佛穿越时空,将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前来参观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天真浪漫的话语为博物馆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提出的问题既简单又充满想象力,使得整个博物馆的气氛变得十分轻松愉快。
工作人员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详细讲解化石的由来和地质变化的知识,有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生物的生活场景,还有的积极与游客互动,回答各种问题,他们的用心和专业可见一斑。“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是用心去做。”一位工作人员这样与实践团成员说到。这一行,实践团成员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待事物的认真态度和用心精神,成员们都感到受益匪浅,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用心去对待,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幼儿园小朋友们同听讲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临夏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工作人员合影。
扎根生态一线,践行绿色使命。
实践团将课堂搬进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黄河支流。在大夏河流域,成员们手持水质检测仪、采样器,记录植物种类,清理河道垃圾,化身“生态卫士”。“实验室的数据在此有了温度,守护高原生态屏障的责任愈发清晰!”生物工程专业的冶虎军同学记录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大夏河流域采样。
在太子山深邃的腹地,他们穿梭于层次分明的垂直植被带之间,利用高精度仪器按海拔梯度精心采集土壤和植物标本。在采集工作的间隙,实践团的成员们时常发出阵阵惊叹,“这种植物竟然可以入药,你们猜它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刚刚那个一闪而过的影子,难道是松鼠吗?”平日里课本上的知识,在太子山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变得鲜活起来。他们呼吸着清新纯净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强劲而有力的脉搏。在为期两天的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徒步跋涉了数十公里的路程,用详尽而准确的数据记录着生态环境的细微变化,以实际行动诠释并传播着生态环保的理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太子山制作采样样方。
青春与山河共鸣,使命在行动中升华。
从文化探源到生态守护,从绿色基因到青春担当,实践团的临夏之行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实践团成员们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图景正在临夏徐徐铺展。我们愿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用青春力量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篇章!”
此次实践让学子们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是青春的必修课,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扎根一线,以专业所学回应时代呼唤,为黄河流域的绿水青山注入澎湃青春力量。(通讯员 钟妍,海春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海春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