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豫中大地,绿意盎然,孕育着希望与收获。一支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专业学子组成的"九曲逐梦先锋队",正带着满腔热忱与专业底气,整装待发——他们在2025年7月10日至16日,深入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新中镇新中村、三门峡市灵宝市阳店镇羊角寨村,开展"青春扶志,实践筑梦"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乡村角落。
一群热血青年的"政策传声"之旅
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实践队,有着鲜明的"专业基因"——从队长何建卿到队员王智硕、付芮等17名同学,均来自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法学院2023级。法学专业培养的严谨思维与沟通能力,让他们成为政策宣讲的最佳"翻译者"。在指导老师张晨心的引领下,队员们梳理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的全学段资助政策"图谱",小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具体标准,大到助学贷款的申请流程与还款细则,都已烂熟于队员们的心中。
“我们不是简单的‘传话筒’,而是要做政策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队长何建卿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初心。早在出发前,他就带着队员们与新中村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将村民最关心的"读大学到底要花多少钱""贷款会不会成一辈子负担"等问题,整理成通俗易懂的"问答清单";指导老师张晨心则为第二意向地羊角寨村的对接奔波,确保每一场宣讲都能精准对接当地需求。
三场"接地气"的活动,让政策走进千家万户
"大喇叭喊政策,不如板凳上唠家常。"实践队精心设计的活动方案,处处透着"泥土气息"。
在乡镇学校的政策宣讲会上,队员们邀请当地教育部门工作人员、银行信贷专员组成"专家团",用"案例+数据"的方式拆解政策:"隔壁村的李大哥家孩子,去年靠助学贷款顺利入读大学,在校还拿了奖学金,根本不用家里掏钱"——这样的真实故事,远比条文更有说服力。现场设置的"你问我答"环节,更是为家长们准备了"定心丸",从"贷款利息怎么算"到"毕业后还款压力大不大",都能得到清晰解答。
走村入户的身影更显温情。队员们准备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手册里没有晦涩术语,只有"学前教育每年补多少""高中助学金申请要啥材料"等直白表述。遇到不识字的老人,他们就掏出手机播放政策解读短视频;碰到有顾虑的家长,就翻开随身携带的"政策案例集",用身边人、身边事消除"怕欠债"的担忧。
更特别的是,队员们还带着调查问卷走进村委会、学校。"您知道哪些教育资助政策?""希望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政策?"——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成为改进基层政策宣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法学专业特长开展的金融防诈小课堂,用"校园贷陷阱""冒名申请补助"等典型案例,为村民们筑起"安全防线"。
让每一颗求学心都不被现实羁绊
"在偏远乡村,还有15%的家庭不知道,国家早已为寒门学子铺好了求学路。"队员臧冰冰在准备材料时,曾为一组数据揪心:有些家庭因不了解政策,让成绩优异的孩子在升学关头选择辍学打工。这正是此次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不仅要让村民知道"有政策",更要让他们明白"怎么用"。
正如队员们在准备会上所说:"我们带下去的是宣传册,带回来的是村民的笑脸;我们讲出去的是政策条文,播撒下的是改变命运的希望。"当助学贷款政策像春风一样吹进田间地头,当"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在更多乡村家庭扎根,这些年轻学子的脚步,早已与乡村振兴的脉搏同频共振。这个夏天,这群青春身影用专业与热忱,让国家资助政策在乡村落地生根,结出教育公平的硕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臧冰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