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承与活化非遗技艺是助力文化振兴的重要课题。为深入探寻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非遗魅力、担当传承使命,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琉光逐艺”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山东淄博,聚焦琉璃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实践温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分工明确、高效联动,用青春行动诠释着非遗传承的时代意义。
参观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
队员前往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参观学习,了解淄博百年红色历史以及非遗琉璃的历史渊源。采访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工作人员,亲身体验和学习琉璃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参观中通过广泛调研和访谈了解非遗琉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参观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
前往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观摩馆藏珍品,馆内琉璃器型丰富。有各种动物造型。这些动物造型的琉璃摆件,通过琉璃独特的材质质感,将动物的神态和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琉璃花瓶也是一大特色,其造型既有传统的中式风格,如借鉴陶瓷花瓶的胆瓶、玉壶春瓶造型,又有充满现代感的设计,线条流畅,色彩绚丽。
对话非遗传人,直面传承路上的挑战
采访琉璃传承人,与程老师的深入交流中,团队了解到灯工琉璃传承面临的多重困境:年轻从业者断层问题突出,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初期收益微薄,难以吸引年轻人沉下心钻研;如何在坚守工艺本真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求,避免技艺“变味”;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进一步压缩了技艺传承的生存空间。程老师坦言,让古老的琉璃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既需守住“根”与“魂”,又要找到与当代审美的结合点,这是所有非遗传承人共同面临的课题。这番话让队员们对非遗传承的复杂性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也更坚定了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的决心。亲身实践制作红色文艺主题琉璃作品。
撰文 | 韩逊
图片 |王墨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