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耕春破穷障 匠心点“稻”兴沃野

发布时间:2025-09-01 23: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苏欣悦   阅读 7.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了解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情况,7月1日,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双河拾光”实践队于长丰县造甲乡双河村采访到了“安徽省劳动模范”、长丰县太空莲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兴文先生。此次采访旨在通过聆听劳模故事、探寻产业历程,真实记录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尽管崔兴文先生因幼时罹患小儿麻痹症而终生残疾,他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走出了一条充满光彩的奋斗之路。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他始终怀着“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的朴实心愿,早在多年前便毅然返乡,投身农业创业。他从最初的龙虾养殖实践起步,不断摸索适合本地条件的“稻虾共养”模式。在漫长的试验过程中,他面临水体管理、饲料配比、病虫害防治等诸多技术瓶颈,尤其是夏季高温导致龙虾死亡率高、冬季低温影响龙虾繁殖等行业共性难题。然而他从不气馁,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反复试验,最终成功总结出一套适合江淮地区的模式,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还显著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收益。

▲图为崔兴文劳模在采访中分享经验

采访过程中,崔兴文先生细致且耐心地回答了队员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谈到,“农业创业没有捷径,关键是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尝试中积累经验”。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在技术成熟后,他毫无保留地将自身所学传授给周边村民,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近年来,随着经营规模扩大,他还积极引入电商元素,通过直播带货拓展龙虾、莲子等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开发出荷叶茶、莲心茶等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更令人钦佩的是,崔兴文先生并未止步于农业发展。他创新思路,主动对接工业资源,与比亚迪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起“工农互助”的桥梁,帮助本地残疾人及困难群众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以工促农、以农助工”的良性循环。自2014年以来,他已累计带动1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走出了一条融合一、二产业的协同发展之路。

当被问及所获荣誉时,崔兴文脸上始终洋溢着谦逊而坚定的笑容。他表示,这些荣誉是肯定更是责任,未来还要继续带领村民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他特别强调,“扶贫先要扶志,志气是改变命运的内生动力”。他常常以自身经历鼓励乡亲,提醒大家不能因身体或环境的限制而颓废消沉,而要心怀志向、坚持尝试、不怕试错、勇于总结。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精神层面的昂扬——只有农民自己树立起奋发向上的志气,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图为实践团与崔兴文先生的交谈

采访接近尾声时,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负责人张宾先生也从多元角度进一步阐释了乡村振兴的内涵。他指出,振兴乡村不仅意味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还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关注弱势群体就业保障等多重维度。他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鼓励同学们扎实学习、锤炼本领,将来有机会深入乡村、服务基层,用专业知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团与崔兴文先生的合影

通过此次访谈,队员们不仅详细了解了“稻虾共养”这一特色农业模式的技术细节与经营理念,更从崔兴文先生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和持续的创新中,感受到了劳模精神的力量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厚重。未来,当更多“崔兴文”式的奋斗者扎根乡村,当更多青年带着知识与热情回归乡土,乡村振兴必将迎来更璀璨的明天。这段难得的经历,也让青年学子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

供稿 | 苏欣悦

供图 | 梁瑶 刘宇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苏欣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