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动未来”实践团探路雁山草坪回族乡生态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31 13: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蓝欢欢 李凯燕 陈先霞 莫慧君 周海芸   阅读 2.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6日,广西师范大学“绿动未来”实践团赴广西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绿色发展”主题,通过实地走访希望小学、村委办公室、潜经古村与漓江畔,深入探寻当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成功之道,见证了绿色发展模式下家乡焕发的新活力。

教育筑基:谱写绿色梦想新篇章

青山环抱的草坪回族希望小学里,文化长廊的藤蔓顺着竹架攀援,与民族生态园里的时令作物相映成趣。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这里的“生态教育”藏在每个角落:“民族生态园”里长满了学生们亲手栽种的植物,希望池边的木牌标注着水质监测数据,红石榴广场的宣传栏里,贴满了孩子们绘制的“环保公约”。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校园”,该校的特别之处在于将课堂延伸到自然中——学生们亲手照料校园绿植,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更把环保习惯带回家里。教职工介绍,这种“校园带家庭”的模式,让绿色理念从校园渗透到全乡,成为草坪乡生态发展的“青春根系”。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看到文化长廊的绿意与民族生态园的生机交融,红石榴广场洋溢的活力里也蕴含着环保初心,深切感知到绿色发展理念在校园里得到了生动实践。

图为队员们在走访桂林市草坪回族希望小学

产业趋绿: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漓江的水,是我们的命根子”,村委会议室里,副主任吴秋红的讲述揭开了当地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之道。谈及漓江保护,他提到一个关键变化:自2018年起,村民主动放弃短期经济收益,坚持护竹育林,“哪怕竹筏游收入增速慢一点,也不能动漓江的生态本底”。如今,规范的竹筏运营制度、村民自发的护河行动,让漓江碧波与旅游收益实现了共生。

保护的同时,村委在发展上的思路也愈发清晰,一是引导村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无核黄皮果、时令蔬菜等特色种植;二是依托回族文化,设计竹编体验、特色美食制作、特色蔬果采摘等民俗项目。“让游客来了能干活、能体验、能带走文化”,这种农文旅融合的路径,既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也让民族文化在绿色发展中焕发活力。在这场访谈中,实践团看到了村委“生态为基、产业为翼、文化为魂”的发展思路,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草坪样本”。

图为队员们在采访村委副主任吴秋红

乡村治理:构建和谐共生新画卷

潜经村的蜕变,藏着绿色生态与文化共生的智慧。石板路串联起百年老屋与现代改造的细节,斑驳的墙面保留着岁月痕迹,垃圾分类站的设计巧妙融入古村风貌,墙角的环保标语用乡土语言写就,溪边的宣传栏里贴着生态保护小贴士。

实践团观察到,古村改造始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闲置民居被改造成民宿、文创店,却保留了原有建筑结构;旧木料、老物件被重新利用,成为装饰亮点。在这里,绿色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落到了实处——村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游客跟着提示参与环保,古村的“新颜”里,藏着对绿色生态本底的敬畏,也藏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智慧。

图为队员们在走访潜经村

全民共治:书写守护漓江新典范

漓江岸边,碧水倒映着青山,生态护堤上的草木郁郁葱葱。村委干部介绍,漓江保护早已从“政府主导”变成“全民参与”:村民定期清理沿岸垃圾,企业严格落实排污标准,游客自觉遵守文明游览公约。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的联动机制——通过党建联盟统筹,将漓江保护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工作结合,形成“保护促发展,发展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实践团站在江畔,看着水面掠过的水鸟、岸边劳作的村民,真切感受到“守护母亲河”已成为这里每个人的行动自觉。

图为队员们在走访漓江江畔

调研成员表示,此次实践深刻展示了绿色发展理念如何从校园启蒙到全民践行,从生态保护到产业融合,在乡土间落地生根;更见证了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碰撞,让“守绿”与“发展”共生共荣,绘就出一幅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画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