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翟俊杰)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多民族地区语言互通与社区治理融合路径,青岛大学“华言——振兴之音,语润新芽”志愿服务团于2025年8月1日-3日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欧沐沦街道和平社区等5个社区,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系统梳理该社区在推普实践、民族融合及基层治理中的创新经验,调研当前民族交融地区的普通话推广成效,开展国际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
一、带着问题出发:让调研扎根真实需求
出发前,实践团队展开5次专题研讨会,提出并总结了一系列问题,如“多民族社区的推普工作难点在哪?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克服难点的呢”“大学生能为基层治理做些什么”“高龄蒙古族居民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推广普通话普如何帮特色产业打开销路”等23个核心问题。带着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团队踏上探索和平社区推普治理的路程。
二、调研概况:聚焦多民族社区特色,构建立体调研框架
和平社区作为汉蒙民族共居的典型社区,常住人口1.6万余人,蒙古族占比近40%,其“语言互通促民族团结、网格治理惠民生”的实践模式具有较强示范意义。调研期间,团队结合社区特点,聚焦三大调研方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在多民族社区的实施路径与成效;基层网格治理中语言工具的应用机制;推普工作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的融合模式。从三个调研方向入手,累计走访社区网格15个、居民家庭40户、驻区企业3家,参与社区推普活动5场,收集汉蒙双语资料3份,形成访谈记录,为后续分析提供扎实一手素材。
三、核心过程:多维互动深入调研,精准捕捉实践细节
(一)座谈访谈:直面关键问题,深挖治理逻辑
调研团队与和平社区党委书记及网格员举行专题座谈会,围绕推普工作难点、网格治理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团队成员基于前期调研成果,提出了多个具有实践指导性的问题。社区书记结合工作台账逐一回应,详细介绍“跨代共学”“双语网格员培育”“企业推普员认证”等特色做法,并展示网格员双语民情笔记、推普成效考核表等原始资料,为团队理解基层实践提供直观参考。
(二)居民访谈:倾听群众反馈,验证工作成效
针对不同年龄、民族、职业群体,团队开展访谈工作,收集居民对推普工作的感知。在访谈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注意到60岁以上蒙古族居民普遍反馈存在“普通话难题”,对此,实践团提出“社区食堂双语菜单”“手机课堂普通话教学”等解决方法;中青年居民关注推普对就业创业的助力,如“普通话+电商直播”培训帮助手工制品拓宽销路;青少年群体通过“大手牵小手”活动,既提升了普通话应用能力,也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围坐“问书记”:在对话里悟治理智慧
实践团在访谈过程中向书记请教治理智慧,“为什么让孩子教老人学普通话?”“网格员考核加上了推普指标,大家愿意吗?”书记拿出一张2020年的老照片,2020、2021这两年是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开始年份,第一堂推普课只有3个老人来,现在每周有20多人;最早的网格员笔记只有汉语,现在每页都有汉蒙对照。“你们看,不是我们要求做,是大家觉得有用,慢慢就成了习惯。”她的话让实践团成员茅塞顿开:基层工作的智慧,从来不是“想当然”,而是“顺着民心走”。
实践团总结治理经验,包括:三维联动”推普模式:以巾帼力量为引领、跨代共学为纽带、场景实战为载体,实现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语言+治理”融合机制:将普通话应用能力纳入网格员考核体系,推动语言工具与民生服务深度绑定;“产业语言赋能”路径:针对社区特色产业定制语言培训内容,助力民族特色产品突破地域传播限制。
四、回溯历史:走进和平社区红色文化展览馆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与网格员及社区居民一起走进和平社区红色文化展览馆学习交流。大家在“双语导览岗”驻足,听年轻讲解员用普通话梳理历史脉络,一旁的资深讲解员不时用蒙语补充具体细节——前者讲得条理清晰,后者加入的现实片段让故事更鲜活,队员们边听边记录,对这段历史叹为观止。
走进社区,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发现最普遍的问题,提出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实践团队是调研者,更是发现者。青岛大学“华言——振兴之音,语润新芽”志愿服务团响应国家推普号召、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也是高校青年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的生动体现。团队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以专业视角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翟俊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