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诞生的学科:河大农学院与黄河治理七十年

发布时间:2025-08-31 11: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廷宇   阅读 4.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校园综合

在河南大学农学院的校史馆里,陈列着一株特殊的小麦标本。这株编号为"H-1"的冬小麦,其试管苗在1942年深秋被移栽至嵩县潭头的试验田时,正值日军对豫西山区展开疯狂扫荡。农学院师生在炮火声中完成了播种、授粉与收获,最终培育出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抗条锈病品种。这株小麦的根系,深深扎进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也扎进了黄河文明生生不息的沃土。

一、血色麦浪:流亡路上的学术火种

当农学院师生背着《植物学大辞典》残卷翻越伏牛山时,他们不会想到,这场持续八年的流亡办学,将在黄河文明的基因库里刻下怎样的印记。在潭头镇大王庙村的李家祠堂,王鸣岐教授将美利坚合众国农业部赠送的珍贵小麦种质资源,播撒在老乡让出的三分薄田里。没有恒温箱,就用陶罐裹着棉被保温;缺乏显微镜,就凭肉眼观察叶片纹路。当"H-1"麦穗在仲夏泛起金黄时,日军已经逼近洛阳。

这段流亡史,是农学院人用脚步丈量黄河文明的史诗。在镇平安国城的农舍里,陈振铎教授发现当地豌豆绝收真相——一种形似米粒的象鼻虫正在蚕食豆荚。他带着学生蹲在田埂,用放大镜观察虫卵孵化规律,最终提炼出"草木灰围堰+苦楝叶熏蒸"的防治法,使豫西豌豆产量恢复七成。在宝鸡石羊庙的窑洞中,王鸣岐教授沿着陇海铁路采集病害样本,其绘制的《陕西关中植物病害分布图》,成为后来西北农学院的重要教材。

最悲壮的篇章刻写在1944年5月15日。当日军突袭潭头时,农学院院长王直青与二十余名师生被俘。在押解途中,这位留德博士纵身跳下大路坡岭脊,被潭头群众用门板抬回时,衣襟里还藏着半本《棉作学》手稿。获救后的王直青在病榻上完成《豫西棉区蚜虫防治纲要》,这份用鲜血浸透的文献,后来成为河南棉花振兴计划的理论基石。

二、破茧重生:新中国的黄河守护者

当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建校为河南农学院时,其科研方向已深深烙上黄河印记。在开封东郊的盐碱滩上,老一辈科学家开启"以水压盐"实验。他们用黄河泥沙改良土壤,在万亩荒滩上种出绿油油的紫花苜蓿。这项被命名为"东郊模式"的生态治理方案,使土壤含盐量大大降低,为后来黄河三角洲开发提供关键数据。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黄河古道,农学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兰考东坝头,科研团队建立首个"风沙区农业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他们发现,在离地面1.5米处设置秸秆屏障,可使风速降低,这一发现让"焦裕禄式"的植树防沙法获得科学支撑。当无人机在21世纪初飞越兰考时,人们惊奇地发现,那些按照等高线种植的泡桐林,竟与六十年代的手绘治沙图完美重合。

三、数字黄河:新时代的科技赋能

如今,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正在重构黄河治理的认知边界。王学路教授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大豆根瘤的固氮效率大大提高。这项被《科学》杂志报道的突破,源于他们对黄河滩区野生大豆的十年追踪。在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科研人员用高光谱无人机扫描麦田,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水分胁迫指数实时传输至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决策平台。

在开封黑岗口,苗长虹教授团队打造的"黄河生态廊道智慧大脑"正24小时运转。这个集成气象、水文、生物多样性数据的系统,能提前预警滩区墒情变化。当2023年黄河第1号洪水来临时,系统精准计算出东坝头险工段的最佳分流方案,使数千亩良田免受水患。这种将七十年治水经验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的智慧,让古老的"堤防岁修"制度焕发新生。

四、文明长河:从基因到生态的守护

站在铁塔之上俯瞰,黄河如一条巨龙蜿蜒东去。河南大学农学院七十年守护黄河的历程,恰似一部立体版的《河防通议》。从王鸣岐在战火中培育的"H-1"小麦,到王学路实验室里跃动的大豆根瘤;从陈振铎手绘的蝗虫分布图,到苗长虹团队构建的数字孪生黄河,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把论文写在黄河滩上"的初心。

当无人机再次掠过兰考麦田,其搭载的多光谱相机正捕捉着每个像素的植被指数。这些数据将汇入黄河大数据中心,与七十年前农学院师生记录的物候笔记进行时空对话。在河南大学农学院的基因库里,上千份种质资源静静沉睡,它们是黄河文明留给未来的生存密码,也是农学院人献给母亲河的永恒情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廷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