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传统非遗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8月25日上午,广西师范大学“语润竹山·文兴竹韵”推普实践团,走进广西东兴市竹山村开展以“普通话推广进乡村·非遗传承润童心”为主题的推普实践活动。
(图为推普实践团成员张卓禧授课图片)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进一步搭建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重要保障。实践团本次开展的课程巧妙地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为纽带,将民族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其中,通过图文讲解、实物展示及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带领孩子们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旨在通过“普通话 + 民俗”的教学形式,有效打破语言壁垒,使民族文化在多语言互通与文化互鉴的广阔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学生学习制作非遗漆扇合照)
针对非遗当前面临的传播范围有限、传承人老龄化、实用价值弱化等问题,实践团成员系统、清晰地介绍了政府在传承人扶持、非遗保护基地建设等方面推出的政策措施与阶段性成果,举实例充分说明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打破地域壁垒、扩大文化影响的重要载体,能够帮助传统非遗走出乡村、走向全国,被更多人看见和理解。同时,实践团成员还从专业角度提出大众参与非遗保护的具体路径,如积极关注非遗科普、尊重传统习俗等,呼吁大家以普通话为媒介,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携手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语言相通,心才能相通,文化才能交融。此次活动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西师范大学)“推普+”系列实践的重要一环,不仅帮助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加了解和认同自身文化,更让“推动多民族语言互通与文化互鉴”从愿景走向现实。实践团负责老师表示,团队立足高校社会责任,将语言推广与社区需求、文化传承相结合,既提升了基层群众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推普实践团与竹山村村委合照)
未来,广西师范大学“语润竹山·文兴竹韵”推普实践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服务于国家战略,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西师范大学)的指导下持续完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深化校地协同,构建“高校—政府—社区”三方联动的推普工作新格局,推动普通话推广向常态化、机制化转变;着力探索“智慧推普”新模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优质语言文化资源,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并将持续强化科研支撑,开展边境地区语言生态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为国家制定相关语言政策提供智库支持,从而更高质量地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大贡献。
文/黄苑娇、赵芝仪、曹婉婷、陈楠淑、张卓禧、韦彭钦、何梓萌、李玉玲、李泓颖、王涵、黄泓宇
图/广西师范大学“语润竹山・文兴竹韵”推普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