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0日讯(通讯员 唐可 郑悦圣)在2025年8月27日,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紫金绿野水芹文化振兴队”实践队的成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品水芹之韵,传乡土文脉”的主题实践活动,他们走访宜兴万石镇后洪村,参观丰汇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学习水芹种植技术,了解水芹产业发展脉络,积累农业实践知识,为宣传芹乡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踏遍后洪观乡业,走进丰汇悟芹程
在丰汇现代农业产业园参观期间,团队与产业园负责人负责人展开深度交流。负责人围绕水芹产业,系统介绍了从育苗、定植、田间管理到采收的标准化种植流程,详细讲解了水芹的全链条加工体系,并阐述了“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清晰梳理出水芹产业从田间生产到市场流通的完整链路。
团队成员以调研需求为导向,深入探究品牌化建设对拓宽水芹产品溢价空间、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赋能作用。通过实践洞察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逻辑,进一步实现专业调研与后洪村水芹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精准衔接。
巧绘文创添芹彩,创新赋能拓业新
围绕 “创意升级农产品价值”,团队以水芹为核心,前期通过网络搜集提炼文化符号、明确包装需求,通过手绘设计、色系优化打磨细节完成水芹文创包装样品。并向后洪村村委进行了专项汇报,系统阐述设计逻辑:一是以文化符号植入与生态材质选型,实现水芹文化附加值与环保属性双提升;二是借包装视觉创新构建产业品牌传播载体,助力打通 “农产品 + 文创” 融合链路,同时说明设计对突破传统农产品价值局限、探索农业增值路径的实践意义,为特色农产品市场化提供决策参考。
深探芹田学种技,广察农品积践识
在技术学习环节,团队以 “理论认知 + 实地观摩” 开展实践,在带领下深入种植大棚、冷链仓储中心与培育技术车间等,先借产业园负责人专业讲解,系统掌握水芹从育苗选种、田间管理到采收存储的理论知识;
随后团队结合负责人对其他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的介绍,了解其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模式,既深化水芹种植技术掌握,又构建 “特色作物种植 + 多品类加工” 的复合型农业实践知识体系,为后续实践积累专业储备。
巡村拾秽护生态,贴报宣知助乡兴
乡村服务中,学生团队围绕 “生态保护与环境优化” 展开实践,团队成员先按 “分区清扫、分类收纳” 清理后洪村重点区域垃圾,收集并协助移交可回收垃圾减污;
随后团队成员手握以“守住一汪碧水,留住芹香满园”为主题的提前设计的宣传海报,在高频区域张贴分发、普及环保知识,现场讲解引导村民理解生态与乡村发展的关联。通过双轨行动,团队助力后洪村生态改善,推动环保理念落地。
访村民知芹史挑战,问园总晓业兴转折
学生团队以 “双主体访谈” 开展实践调研:乡村端,通过入户访谈与后洪村村民沟通,详细追溯水芹种植历史沿革,深入了解种植中的具体挑战,学习瞻仰老一辈种植户流传下来的经验;
产业端,与丰汇产业园负责人围绕产业发展深度访谈,梳理产业从粗放种植到集约经营的关键转折,聚焦 “大学生助振兴” 主题,探讨学生在技术指导、品牌策划、电商运营等领域的专业支持方向。访谈中,团队全程记录梳理信息,精准捕捉水芹产业核心信息与实际需求,为后续实践提供数据支撑。
走进党群服务心,细悟基层治理情
团队前往后洪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实践活动,在参观过程中,他们跟随工作人员参观政务服务、组织生活、群众活动等功能区,了解党群服务中心在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方面的日常运作;同时,团队成员主动与在中心活动的老人亲切交流,关切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起居及实际需求,耐心倾听老人讲述村里的发展变化与生活故事,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切实感受乡村养老服务现状与老人们的生活状态。
实践感悟与总结
团队在后洪村开展的系列实践,构建起 “产业探究、技术钻研、乡村服务、基层认知” 的系统性框架,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后洪村发展实际的深度融合。活动以后洪村水芹产业为纽带,通过多维度实践厘清当地乡村发展脉络,既深化了对乡村振兴内涵的理解,也以专业视角为后洪村的产业升级与治理优化提供了青年智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奠定了系统性实践基石与可持续发展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