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市红十字会“博爱青春·星火计划”志愿服务常态化号召,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红十字会学生分会聚焦红十字应急救护主题,精心策划于2025年5月至11月组织实施“红翼生命护航计划”志愿服务活动。截至8月20号,项目组织107位优秀志愿者开展了志愿服务,足迹遍及淮安、南京、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徐州、无锡、宿迁、泰州11座城市,累计服务时长超1070小时,吸引直接参与者2500余人次,辐射影响超5000人。
项目正式实施前以“问卷调研+实地走访”精准追踪儿童、青年、中年、老人不同群体的急救认知薄弱环节,据此分类设计“知识普及—技能培训—氛围营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型。通过“造星-置点-再造星”打造有热情、有素质、有能力的优秀明星志愿者队伍,并依托校内宣传平台,不断开拓校外急救服务基点,层层辐射形成急救同心圆,逐步织就覆盖广泛的“黄金四分钟”生命守护网。
为系统推进应急救护知识社会化普及,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商场等多类公共场所,累计开展近20场多层次急救专题讲座。内容围绕防溺水、防中暑等高发安全主题,辅以急救手册,使晦涩的急救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在苏州昆山万象汇和无锡梓素阁有限公司,志愿者聚焦不同群体制定针对性多元化教学方案,针对外卖员、保洁等碎片化时间较多、无法集中学习的群体,采用碎片化重点教学模式,讲解高温天气防暑、防溺水与建议包扎与急救呼救流程,努力实现“最小化讲解、最大化收获”。通过发放急救知识手册,服务对象可以随时反复学习急救内容,实现急救知识学习随身化。
图为志愿者为保洁讲解包扎技巧
图为志愿者为外卖员讲解急救知识
为提升急救技能掌握度,志愿者以“理论讲解+实践模式”双轨教学模式同步开展了近20场实操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气道异物梗阻处置(海姆立克法)、创伤止血包扎、中暑与溺水应急救护等关键技能,通过强化训练增强参训者的实操能力与处置信心。
在南通海门海北社区和徐州市云龙区蝶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志愿者队伍紧扣暑期高发意外场景及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创伤救护与包扎救护等核心急救技能,开展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急救知识培训。培训采用“理论精讲+分组实操+情景演练”三位一体模式,通过详实的PPT进行科学讲解,显著提升了参与对象在关键时刻“敢出手、会出手”的急救信心与技能水平。
图为志愿者展示包扎方法
为进一步构建“人人会救、愿救、敢救”的社会急救氛围,志愿者团队创新打造多项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并依托数字媒体平台推送原创急救科普视频与图文内容,有效推动急救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切实提升公众急救能力与意识。
在淮安清江浦区华信mall店,志愿者队伍通过电子大屏滚动播放宣传内容与流动展板展示,有效吸引市民驻足参与。现场特别设置互动体验区,以增强公众参与感,并邀请红十字会专业教师进行系统指导,重点讲解心肺复苏(CPR)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要领。此外,活动还设置模拟操作环节,帮助参与者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技能,检验学习成效。本次活动不仅有效降低了急救知识的学习门槛,也切实推动了急救知识在公众中的普及与认知提升。
图为专业讲师指导心肺复苏
图为儿童参与实操模拟
本次阶段性活动面向广大市民,通过系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实操技能,切实增强了公众在突发状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着力弥补应急救护能力的短板,积极构建群众身边的“第一响应人”生命保护网络。此外,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也为后续活动的深入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红翼生命护航计划”将持续深耕急救普及事业,致力让急救技能成为千家万户的“生命必修课”,推动形成“人人会急救、人人愿急救、人人敢急救”的良好社会风尚,让“红翼生命”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振翅高飞。
撰文|薛士婷
图片|言梓萱 陈芊如 王静怡 杨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士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