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吕瑞睿 尹书昊)近日,湖北大学“旅思马迹”实践队踏上“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将武汉磨山楚天台设为首站,围绕“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自主探索、沉浸体验与深度访谈,解锁荆楚文化当代传承的新路径。
▲图为团队合影 尹书昊供图
楚天台作为武汉展示荆楚文化的核心地标之一,以仿楚宫殿的雄浑形制、陈列有序的楚文化文物,以及常态化上演的传统剧目,成为实践队感知楚文化的“活教材”。
在文物陈列区,队员们的目光被楚人衣冠场景蜡像与漆器展品深深吸引。展柜中,楚式深衣质地轻薄,色彩虽历经还原仍显雅致。一旁的蜡像场景则生动复刻了古人穿戴衣冠的画面,队员们凑近观察服饰的系带方式、配饰的搭配逻辑,不时对照解说牌梳理楚国礼仪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楚式漆器 尹书昊供图
展厅中央的游客互动区,成为队员们感受楚地音乐魅力的“亮点环节”。这里设置的触摸式LED屏幕,还原了荆楚“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的音色特色,队员们围在屏幕前,轮流体验不同音色的碰撞,在互动中直观感受楚地音乐的独特韵味。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八音 尹书昊供图
当日中午,实践队在编钟演奏大厅观看经典楚文化剧目《九歌》。编钟奏响古朴旋律,编磬音色清亮悠扬,身着云纹楚服的舞者迈着轻盈舞步,将屈原笔下“东皇太一”的庄严、“云中君”的灵动娓娓道来。队员们屏息凝视,有人用手机记录演出片段,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标注舞蹈动作与乐器搭配,表演落幕时,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舞台上的服饰、音乐与上午看到的文物展品相互呼应,让我们对荆楚文化的理解更立体了。”实践队队员陈雪菲说。
为掌握公众对楚文化的认知现状,实践队在演绎结束后开展随机访谈。队员围绕“楚文化了解渠道”“演出体验感受”“文化传承建议”等问题展开交流。“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平时了解荆楚文化,主要靠省博和楚天台的展品、演出。”一位市民刚看完表演,对队员们坦言,“这些表演特别精彩,不管是编钟的乐声还是表演者的动作,都满是‘楚味’,能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有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市民游客 吕瑞睿
据悉,“旅思马迹”实践队后续还将前往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云梦县、恩施利川市等地,持续深化调研。此次楚天台之行,不仅让队员们实现了“从课堂到实地”的知识转化,更让他们以青年视角为荆楚文化传承注入新思考,为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积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善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