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华南师范大学的一间研讨室里,凌晨两点的灯光依旧明亮。赞小圈团队的同学们正在调试新上线的智能匹配系统,这已经是本周的第三个不眠之夜。"企业需求千差万别,学生团队也各具特色,要做的是找到最合适的'姻缘'。"队员耿玥说道。
从零开始:摸石头过河的初创岁月
项目最初只是一个创意点子。"当时发现,很多大学生团队空有好创意,却苦于找不到启动资源;而企业也想走进校园,却缺乏有效渠道。"广州地区负责人文昴回忆道。
团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带着问卷走访粤港澳三地的高校。"最难忘的是在广州调研时,恰逢台风天气,浑身湿透却舍不得放弃预约好的访谈。"就这样,他们用三个月时间收集了千份问卷,梳理出多个具体痛点。
"接地气"的试错:在实战中迭代成长
首批试点选择了广州大学城的3所高校。团队成员分组包干,每人负责对接3-4个学生组织。"那段时间手机永远在响,"队员詹佳瑜笑着说,"有时候凌晨一点还能收到学生社团的咨询信息。"
首次资源对接活动却遭遇了"滑铁卢"。预计50人参加的活动只来了不到20人,现场设备还突发故障。"连夜开会复盘,发现宣传时间撞上了考试周,地点也选得太偏。"队员黄心怡说道。此后团队养成了"活动复盘"制度,每个项目都要形成总结报告。
破冰之旅:打通粤港澳三地壁垒
在拓展香港市场时,团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两地的校园文化、办事流程甚至沟通方式都差异很大,"香港地区负责人贾景皓。
团队专门组建了"粤港澳文化小组",研究三地高校的特点。他们还发明了"结对工作法",让内地与港澳同学搭档开展业务。"这个过程深刻体会到,大湾区创业不仅要商业敏感,更要文化敏感。"
成长蜕变:从青涩到专业的蜕变
最让团队自豪的不是融资金额,而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过的项目。"有个跨境电商团队通过赞小圈对接到了天使投资,现在已经开始盈利,"队员胡晓丹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看到他们从几个人发展到二十多人,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如今,团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每周三的"资源对接日"、每月的"创业门诊"、每季的"校企见面会"。"我们不只是做个平台,更要当好创业路上的'陪跑员'。"这是赞小圈团队最常说的一句话。
展望未来:做粤港澳创业生态的"修路人"
虽然已经获得政府投资,团队仍然保持着初创时期的节俭作风。文昴说,"既要专业规范,又要记得是从哪里来的。"
夜晚的研讨室里,同学们还在热烈讨论着新功能的设计。窗外,粤港澳大湾区的灯火璀璨如星,而这群年轻人正在做的,就是为这片星空搭建更多连接的桥梁。(通讯员:文昴 耿玥 詹佳瑜 黄心怡 胡晓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