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上午,西南科技大学“藏羌果乡行”实践团走进四川省松潘县镇江关镇西梅种植基地,围绕西梅产业的发展现状、种植技术及未来提质路径,与基地负责人展开了一场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专业指导,为松潘县西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助力西梅产业迈上新台阶。
图为西梅基地负责人向实践团队讲解西梅特性
步入基地,沉甸甸的西梅缀满枝头,“开心型”树形下,果实充分接受光照,色泽鲜亮。“咱们这儿的‘女神’品种表现最好,去年这块地光西梅就卖了10万元。”负责人杨云发指着果树介绍,相较于新疆主产区的‘法兰西’品种,‘女神’适应性强,采用自然开心形种植模式,不仅节省人工、方便疏花疏果,还能充分利用高海拔地区的光照优势。
图为西梅基地负责人向实践团讲解疏果方法
谈及种植技巧,杨云发重点分享了疏果的“时机哲学”:“高海拔地区三月可能遇霜冻,四五月份可能有冰雹,必须等天气稳定后再疏果,不然前期疏了果,一场灾害就啥都没了。”他形象地比喻:“这就跟‘少生优生’一个道理,留下的果子才能长得更大、品质更好。”实践团注意到,部分果实存在“双胞胎果”(双果现象),团队老师解释这是双受精导致的,日本已有相关研究可通过技术减少,“少量双果能卖给游客当特色,多了就难销,还是得靠技术控制。”
图为果园中的“双胞胎”西梅果实
高原气候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为西梅种植带来独特优势,虫害比平原少,品质更佳。但也需高度重视病害防治,杨云发指着一棵长势衰弱的西梅树说:“这是根瘤病,根上长疙瘩,养分吸收不好,最后整棵树都会死掉。这病从嫁接时就已经带菌,前期看不出来,挂果后才显症状,目前暂无特效药,发现后只能挖掉烧毁,防止全园传播。”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病害特征,琢磨着如何找出最佳防治方案供基地参考。
图为西梅树根癌病的表现症状
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基地探索出的西梅树下套种辣椒的立体种植模式,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去年辣椒收益创历史最高,但今年高温及连作影响,收成不太好。”负责人坦言,套种虽能提高土地效益,但辣椒产量受天气影响大,稳定性不足。
图为基地内西梅与辣椒套种
在销售端,松潘本地产西梅凭借独特的品质优势,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咱们的西梅甜度高、口感好,不用降价也不愁卖。但品种单一仍是短板,目前以‘女神’为主,而新疆主产的‘法兰西’品种虽品质佳,却对修剪技术要求极高,还是得找适合本地的品种,提升产量。”
图为西梅基地负责人讲解剪枝技巧
让实践团印象深刻的是,负责人杨云发是从畜牧行业转行从事园艺,如今70多岁仍坚守田间:“就喜欢琢磨种植技术,到全国很多地方去考察过众多经济作物,最后还是觉得西梅最有潜力。”这份热情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基地正逐步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样板田”。
图为西梅基地负责人讲述全国考察经历
针对产业瓶颈,实践团与负责人探讨升级方向。团队建议:“可以有选择地引进适合高原的西梅新品种,丰富品类;根瘤病防治方面,可从规范嫁接苗采购源头入手,减少病菌传入;着色期适当喷洒磷酸二氢钾,提升果实品相。”
图为实践团讲解有助于果实着色的方法
对于“西梅+”模式,团队成员提议:“除了套种辣椒,还能探索西梅深加工,比如做果酱、果干,延长产业链;结合松潘旅游资源,开发‘西梅采摘+农耕体验’项目,让游客不仅买果,还能体验种植乐趣。”
负责人对建议十分认可:“你们提的新品种和深加工思路,正好说到农户们的心坎里。”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技术要点和产业建议整理成报告,助力镇江关镇西梅产业提质增效,让这颗高原“紫宝石”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图为听实践团建议后露出笑容的基地负责人
离开基地时,阳光透过“开心型形”树冠洒在西梅果实上,折射出丰收的希望。在科技与实践的碰撞中,镇江关镇的西梅产业正朝着“品种优、品质高、效益好”的方向稳步前行。
图为实践团队与基地负责人合影留念
攥文 | 贺承容 李金晶 李东玲
图片 | 王颖湄 石洪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贺承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